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2.3 长远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关于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关于网络集体行动的综合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分析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介绍 | 第22-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资源动员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建构社会运动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勒庞的非理性感染理论 | 第24页 |
2.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3.1 网络集体行动 | 第24-25页 |
2.3.2 天涯社区 | 第25页 |
2.4 天涯社区“青岛辛家庄事件”概述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网络集体行动概述 | 第27-32页 |
3.1 网络集体行动的结构性要素 | 第27-29页 |
3.1.1 网络集体行动的参与主体——网民 | 第27页 |
3.1.2 网络集体行动的主要方式——“行动着的语言符号” | 第27-28页 |
3.1.3 网络集体行动的发生场域——网路公共领域 | 第28-29页 |
3.2 网络集体行动的特点 | 第29-32页 |
3.2.1 参与主体的匿名性与多元化 | 第29页 |
3.2.2 低成本性和高效性 | 第29-30页 |
3.2.3 超时空性 | 第30-31页 |
3.2.4 弱规范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发生机制 | 第32-48页 |
4.1 网络集体行动的启动阶段 | 第32-34页 |
4.1.1 诱致事件的信息发布 | 第32-33页 |
4.1.2 网民的关注和信息的扩散阶段 | 第33-34页 |
4.1.3 “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网民由关注到参与 | 第34页 |
4.2 网络集体行动的符号化互动阶段 | 第34-45页 |
4.2.1 行动者的角色扮演 | 第35-37页 |
4.2.2 互动过程中的网络动员 | 第37-40页 |
4.2.3 网络动员的策略选择 | 第40-45页 |
4.3 网络集体行动的爆发,从网上狂欢到现实联动 | 第45-48页 |
4.3.1 合作与协同生产 | 第45-46页 |
4.3.2 网络集体行动爆发,从线上走向线下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消解机制 | 第48-58页 |
5.1 网络集体行动的消解 | 第48-53页 |
5.1.1 虚拟意见领袖争夺话语权 | 第49-50页 |
5.1.2 信任危机的出现,虚拟意见领袖淡 | 第50-52页 |
5.1.3 议题转换,网络集体行动消解 | 第52-53页 |
5.2 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效应 | 第53-58页 |
5.2.1 预期社会效益 | 第53-56页 |
5.2.2 潜在社会效应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驱动力量 | 第58-63页 |
6.1 技术动力——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塑 | 第58-59页 |
6.2 时空分离的网络公共空间——网络集体行动的加速器 | 第59-60页 |
6.3 转型期矛盾集聚,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 | 第60-61页 |
6.4 参与者的潜在理性计算——无代价地规避风险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反思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