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基于重组发光细菌的重金属生物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重金属污染及检测第10-14页
        1.1.1 重金属污染第10-11页
        1.1.2 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第11-14页
    1.2 重组发光细菌技术发展现状第14-21页
        1.2.1 重组发光细菌检测原理第14-15页
        1.2.2 重组发光细菌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 重组发光细菌在环境领域中应用研究进展第21-24页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25-26页
第2章 重金属响应的重组发光细菌的构建第26-49页
    2.1 前言第26-2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7-36页
        2.2.1 材料第27-29页
        2.2.2 试验方法第29-36页
    2.3 p THE14-E. coli JM109重组发光细菌的构建方法第36-40页
        2.3.1 试验方法第36-37页
        2.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40页
    2.4 其他重组发光细菌的构建第40-48页
        2.4.1 试验方法第40-41页
        2.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重组发光细菌检测条件优化及重金属响应特性研究第49-70页
    3.1 前言第49页
    3.2 重组发光细菌的生长曲线及重金属响应特性研究第49-54页
        3.2.1 重组发光细菌的基本生长特性第49-51页
        3.2.2 单位菌对重金属检测灵敏程度分析第51-54页
    3.3 其他检测条件的优化研究第54-56页
        3.2.1 测试温度的影响第54-55页
        3.2.2 重组发光细菌的冷冻干燥保存方法研究第55-56页
    3.4 重组发光细菌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56-63页
        3.4.1 p THE14-E. coli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56-58页
        3.4.2 p THE30-E. coli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58-59页
        3.4.3 p THE57-E. coli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59-61页
        3.4.4 p THE10-E. coli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61-62页
        3.4.5 p THE11-E. coli的重金属响应特性第62-63页
    3.5 重组发光细菌在环境水样检测中的应用第63-68页
        3.5.1 重组发光细菌检测中的假阴性问题第63-64页
        3.5.2 采用内标检测法避免实际水样测试中的假阴性问题第64-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基于重组发光细菌重金属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研究第70-86页
    4.1 前言第70页
    4.2 重金属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搭建第70-78页
        4.2.1 重金属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系统结构第70-75页
        4.2.2 系统运行及控制软件第75-78页
    4.3 仪器运行与反应条件优化研究第78-83页
        4.3.1 运行条件第78页
        4.3.2 菌液复苏池中菌液混合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第78-80页
        4.3.3 连续测定中的交叉污染问题第80-82页
        4.3.4 仪器连续运行期间重组发光细菌活性的变化第82-83页
    4.4 环境水样连续检测分析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二维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研制第86-104页
    5.1 前言第86页
    5.2 二维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设计第86-100页
        5.2.1 二维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结构第86-93页
        5.2.2 二维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检测流程第93-97页
        5.2.3 仪器运行工作流程第97-100页
        5.2.4 二维生物毒性自动在线监测仪的毒性计算方法第100页
    5.3 仪器运行及数据分析第100-102页
        5.3.1 运行条件第100-101页
        5.3.2 水样测试结果与分析第101-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104-106页
    6.1 结论第104-105页
    6.2 建议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盐气溶胶在海岸大气边界层中运动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道路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CO2排放协同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