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流溪河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河岸带对氮的削减效应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6-18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32页
        一、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18-26页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对氮素削减作用的研究第26-32页
    第三节 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2-33页
        一、科学问题第32-33页
        二、研究目标第33页
        三、研究内容第33页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5-42页
    第一节 研究区位置第35-36页
    第二节 土壤与土地利用情况第36-37页
        一、土壤类型与质地概况第36页
        二、土地利用情况第36-37页
    第三节 水系构成第37-38页
    第四节 地形与地质概况第38-39页
        一、地形地貌第38-39页
        二、地下水概况第39页
    第五节 气象特征第39-40页
    第六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括第40-41页
    第七节 水环境污染现状第41-42页
第三章 流域单尺度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42-54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42-45页
        一、流域提取与子流域划分第42-43页
        二、水质数据获取第43页
        三、景观信息提取第43-44页
        四、数据处理方法第44-45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一、各监测断面水质指标分异特征第45页
        二、流域景观特征空间分布情况第45-46页
        三、基于RDA分析流域景观空间特征与水质间的关系第46-48页
        四、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单个水质变量的景观因子重要性第48-49页
        五、水质变化主导景观变量组辨析第49-50页
    第三节 讨论第50-53页
        一、景观组成指数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50-51页
        二、景观格局指数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51-52页
        三、自然景观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52页
        四、景观因子对水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和贡献程度第52-53页
        五、偏冗余分析与随机森林回归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法第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流域多尺度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54-64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55页
        一、流域提取与子流域划分第55页
        二、水质数据获取第55页
        二、景观信息提取第55页
        四、数据处理方法第55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55-61页
        一、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特征第55-58页
        二、多尺度景观特征与水质间的关系第58-60页
        三、景观特征变化点分析第60-61页
    第三节 讨论第61-63页
        一、景观特征与水质关系的尺度依赖性第61-62页
        二、不同空间尺度中影响水质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景观特征变量第62页
        三、形成水质突变的景观特征变量关键区域值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河岸带多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影响第64-74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65-67页
        一、实验设计第65-66页
        二、数据获取第66-67页
        三、数据处理第67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一、多尺度河岸带土壤性质的嵌套方差分析结果第67-68页
        二、多尺度河岸带土壤性质的多重比较结果第68-69页
        三、河岸带土壤性质与多尺度景观因子间的相关性第69-70页
    第三节 讨论第70-73页
        一、河岸带纵向景观梯度的土壤性质空间分布情况第70-71页
        二、河岸带横向断面梯度的土壤性质空间分布情况第71-72页
        三、河岸带垂直剖面梯度的土壤性质空间分布情况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多尺度影响因子分析第74-85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75-76页
        一、实验设计第75页
        二、数据获取方法第75页
        三、数据分析方法第75-76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一、不同尺度下的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差异性第76-78页
        二、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与多尺度空间因素间的相关性第78-79页
        三、多尺度空间因子对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空间分异的贡献大小分析第79-80页
    第三节 讨论第80-83页
        一、剖面尺度土壤因子对反硝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0-81页
        二、河岸带断面尺度的调控因子对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作用第81-82页
        三、流域尺度的景观因子对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七章 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对氮素的削减作用第85-99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86-88页
        一、实验设计第86页
        二、土壤水、地下水采样器的设置与收集第86-87页
        三、数据获取第87-88页
        四、数据处理第88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88-93页
        一、河岸带区地下水中硝酸根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第88-90页
        二、河岸区地下水中各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情况第90-91页
        三、河岸区水文地质、地形及土质特征第91-92页
        四、河岸区各浅层地下水井的水文特性第92-93页
    第三节 讨论第93-98页
        一、不同样地河岸区地下水硝酸根去除的主要过程分析第93-96页
        二、调控不同样地河岸区地下水硝酸根去除主要过程的环境因素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第99-100页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第100页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2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功能化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3 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Pseudoalteromonas sp.NJ289和Planococus sp.NJ41)基因组学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