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风险承担、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创新点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研究结构和研究路线第13-14页
    1.5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风险承担的研究综述第15页
        2.1.1 风险承担的概念第15页
        2.1.2 风险承担的研究现状第15页
    2.2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第15-16页
        2.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第15-16页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第16页
    2.3 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综述第16-18页
        2.3.1 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第16-17页
        2.3.2 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2.4 创业意向的研究综述第18-19页
        2.4.1 创业意向的概念第18页
        2.4.2 创业意向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三章 模型构建、研究假设第21-34页
    3.1 模型相关变量的界定第21-22页
        3.1.1 风险承担的界定第21页
        3.1.2 领悟社会支持的界定第21页
        3.1.3 核心自我评价的界定第21页
        3.1.4 创业意向的界定第21-22页
    3.2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3.2.1 三元交互决定论第22页
        3.2.2 计划行为理论第22-24页
        3.2.3 社会支持理论第24-26页
    3.3 基础模型及模型构建第26-31页
        3.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模型第26-27页
        3.3.2 以往模型评述第27-30页
        3.3.3 模型构建第30-31页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31-33页
        3.4.1 风险承担与创业意向第31页
        3.4.2 风险承担和核心自我评价第31页
        3.4.3 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第31-32页
        3.4.4 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第32页
        3.4.5 核心自我评价和创业意向第32-33页
        3.4.6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假设第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第34-52页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34页
    4.2 问卷设计及测量量表第34-35页
        4.2.1 风险承担量表第34页
        4.2.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第34页
        4.2.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第34-35页
        4.2.4 创业意向量表第35页
    4.3 数据分析方法第35页
    4.4 变量描述性分析第35-36页
    4.5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第36-38页
        4.5.1 信度分析第36页
        4.5.2 效度分析第36-38页
    4.6 模型控制变量比较分析第38-46页
    4.7 模型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第46-50页
        4.7.1 模型变量的相关分析第46-48页
        4.7.2 模型中介作用分析第48-50页
        4.7.3 数据分析结果汇总第50页
    4.8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第52-59页
    5.1 结果讨论第52-57页
        5.1.1 比较分析的结果讨论第52-55页
        5.1.2 风险承担与创业意向、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果讨论第55页
        5.1.3 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业意向、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果讨论第55-56页
        5.1.4 核心自我评价和创业意向的结果讨论第56页
        5.1.5 核心自我评价中介效应的结果讨论第56-57页
    5.2 研究意义第57-58页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多元资助体系的对策研究--以Y校为例
下一篇: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