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特色文化村建设概述 | 第17-23页 |
2.1 特色文化村的内涵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2.1.1 特色文化村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特色文化村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特色文化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意义 | 第19-23页 |
2.2.1 我国特色文化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2.2 我国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20-21页 |
2.2.3 特色文化村建设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3章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现状 | 第23-39页 |
3.1 南安市农村文化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南安市的基本概况 | 第23页 |
3.1.2 南安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 第23-24页 |
3.2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的背景 | 第24-27页 |
3.2.1 建“三点”改“三堂” | 第24-25页 |
3.2.2“文化低保”工程 | 第25-26页 |
3.2.3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政策的确立 | 第26-27页 |
3.3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主要做法 | 第27-37页 |
3.3.1 政府层面 | 第27-31页 |
3.3.2 乡村层面 | 第31-37页 |
3.4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37-39页 |
3.4.1 完善了基层文化“软硬结合”服务体系 | 第37页 |
3.4.2 擦亮了基层农村“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 第37-38页 |
3.4.3 营造了基层社会“文明和谐”良好气氛 | 第38-39页 |
第4章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39-45页 |
4.1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1.1 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 第39页 |
4.1.2 特色文化品牌不够明显 | 第39-40页 |
4.1.3 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 第40页 |
4.1.4 专业文化队伍缺乏 | 第40-41页 |
4.1.5 重“硬件”轻“软件”建设 | 第41页 |
4.2 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41-45页 |
4.2.1 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41页 |
4.2.2 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 第41-42页 |
4.2.3 资金投入渠道狭窄 | 第42页 |
4.2.4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 第42页 |
4.2.5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 第42-45页 |
第5章 国内外特色文化村建设经验与借鉴 | 第45-51页 |
5.1 国内特色文化村建设经验借鉴 | 第45-47页 |
5.1.1 浙江省绍兴市“三百特色村”建设 | 第45-46页 |
5.1.2 河南省汝州市“特色文化村”创建 | 第46页 |
5.1.3 台湾省台南市社区文化建设 | 第46-47页 |
5.2 国外特色文化村建设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5.2.1 韩国“新村运动” | 第47页 |
5.2.2 日本“造村运动” | 第47-48页 |
5.3 启示 | 第48-51页 |
第6章 完善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的对策 | 第51-55页 |
6.1 健全领导责任机制 | 第51页 |
6.2 加强舆论引导宣传 | 第51-52页 |
6.3 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 第52-53页 |
6.4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6.5 健全综合考核机制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