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高温质子导体器件的电极与界面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质子导体的简介第16-18页
    1.3 高温质子导体导电机理第18-21页
        1.3.1 氧缺陷的产生第18-19页
        1.3.2 质子引入第19-20页
        1.3.3 质子传输第20-21页
    1.4 高温质子导体的分类简介第21-30页
        1.4.1 A位为碱土金属的高温质子导体第22-27页
            1.4.1.1 简单钙钛矿型材料第22-27页
            1.4.1.2 复合钙钛矿型材料第27页
        1.4.2 稀土类材料第27-28页
            1.4.2.1 La_2Zr_2O_7类第27-28页
            1.4.2.2 LaNbO_4类第28页
            1.4.2.3 La_6WO_(12)类第28页
        1.4.3 其他类质子导体第28-30页
            1.4.3.1 氟化物类第28-29页
            1.4.3.2 Al_2O_3类第29页
            1.4.3.3 新型电子掺杂类第29-30页
    1.5 材料的制备方法第30-33页
        1.5.1 固相反应法第30-31页
        1.5.2 共沉淀法第31页
        1.5.3 溶胶凝胶法第31-32页
        1.5.4 燃烧法第32-33页
        1.5.5 冷冻干燥法第33页
    1.6 高温质子导体的应用第33-37页
        1.6.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第33-34页
        1.6.2 电解池(SOEC)第34-35页
        1.6.3 氢泵/氢分离膜第35页
        1.6.4 氢传感器第35页
        1.6.5 甲烷氧化偶联第35-36页
        1.6.6 常压合成氨第36-37页
    1.7 质子导体器件对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要求第37页
    1.8 质子导体亟需解决的问题第37页
    1.9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第37-39页
第二章 材料性能的表征及其测试方法第39-47页
    2.1 实验的原料和仪器第39-40页
    2.2 前驱粉体的表征第40-42页
        2.2.1 X射线衍射(XRD)第40-41页
        2.2.2 激光粒度分析第41页
        2.2.3 热重分析第41-42页
    2.3 陶瓷的烧结性能及微观形貌第42-43页
        2.3.1 烧结性能和热膨胀/收缩第42页
        2.3.2 陶瓷的微观形貌第42-43页
        2.3.3 陶瓷的相对密度/密度第43页
    2.4 陶瓷及其器件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43-47页
        2.4.1 电化学阻抗谱第43-45页
        2.4.2 利用氢浓差电池测试质子迁移数第45页
        2.4.3 燃料电池(电解池)的I-V测试第45-47页
第三章 化学镀技术制备镍电极及其性能研究第47-5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CZI电解质和化学镀制备镍电极的制备过程第47-49页
        3.2.1 固相法制备CZI高温质子导体材料第47-48页
        3.2.2 化学镀前的预处理第48页
        3.2.3 化学镀制备镍电极与涂覆焙烧制备铂电极第48-49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49-55页
        3.3.1 CZI粉体及陶瓷的物相与微观结构分析第49页
        3.3.2 刻蚀时间对CZI陶瓷表面形貌的影响第49-50页
        3.3.3 化学镀过程的电极形貌第50-52页
        3.3.4 Ni|CZI|Ni和Pt|CZI|Pt对称电池的EIS研究和比较第52-54页
        3.3.5 Ni|CZI|Ni浓差电池的测试和电化学稳定性研究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电极支撑型管式电池与复合空气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57-70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Ni-CZI支撑型管式RSOC的制备第57-61页
        4.2.1 固相法和液相法制备CZI粉体第57-58页
        4.2.2 Ni-CZI支撑型管式单电池的制备第58-61页
    4.3 管式RSOC的测试第61-6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4.4.1 材料的表征第62-64页
        4.4.2 管式单电池的微观结构第64-65页
    4.5 Ni-CZI支撑的管式RSOC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第65-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双电解质的制备和表征第70-86页
    5.1 引言第70页
    5.2 RSOC的制备工艺过程第70-72页
        5.2.1 阳极支撑体的制备第70-71页
        5.2.2 双电解质粉体及其电解质层的制备第71页
        5.2.3 阴极的制备第71-72页
    5.3 双电解质层RSOC的性能研究第72-77页
        5.3.1 电极结构分析第72-74页
            5.3.1.1 Ni-BCY2阳极第72-73页
            5.3.1.2 阴极第73-74页
        5.3.2 双层电解质的结构和物相研究第74-77页
            5.3.2.1 电解质的物相分析第74页
            5.3.2.2 电解质的形貌分析第74-76页
            5.3.2.3 电解质的元素分布分析第76-77页
    5.4 双电解质RSO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7-82页
        5.4.1 RSOC的I-V曲线和功率密度第77-78页
        5.4.2 RSOC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第78-80页
        5.4.3 RSOC的电化学稳定性第80-82页
    5.5 CaZr_(0.9)In_(0.1)O_(3-δ) 作为保护层的研究第82-84页
    5.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86-88页
    6.1 全文总结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a1-xSrxTiO3基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钴改性板钛矿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