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机理和对策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文献述评 | 第14-19页 |
(一) 产能过剩 | 第14-17页 |
(二) 煤炭产能过剩 | 第17-18页 |
(三)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四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20-21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一) 历史演变研究 | 第21页 |
(二) 机理研究 | 第21-23页 |
六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七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煤炭资源及煤炭市场现状 | 第24-36页 |
一 中国煤炭赋存分布情况 | 第24-27页 |
(一) 煤炭储量丰富,区域差异较大 | 第24-25页 |
(二)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 第25-26页 |
(三) 主要运煤通道 | 第26-27页 |
二 中国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一) 煤炭工业运行情况 | 第27-28页 |
(二) 十四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 第28-29页 |
(三) 煤炭工业经济结构和产业集中度 | 第29页 |
三 煤炭市场演变分析 | 第29-33页 |
(一) 煤炭产销量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二) 煤炭进出口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三) 煤炭采选业投资及产能变化 | 第31-32页 |
(四) 国际与国内煤炭价格变化趋势 | 第32-33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国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机理分析 | 第36-52页 |
一 煤炭产能过剩判断 | 第36-38页 |
(一) 工业产能过剩判断 | 第36页 |
(二) 中国煤炭产能过剩判断 | 第36-38页 |
二 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机理理论框架 | 第38-39页 |
三 煤炭产能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一) 产能建设因素 | 第39-42页 |
(二) 产能淘汰因素 | 第42-44页 |
四 煤炭产量的影响因素 | 第44-49页 |
(一) 市场因素 | 第44-48页 |
(二) 非市场因素 | 第48-49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模型及实证 | 第52-62页 |
一 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52页 |
(二) 变量指标选取 | 第52-54页 |
二 研究方法及数据 | 第54-5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二) 数据选取 | 第55页 |
三 实证检验 | 第55-59页 |
(一) Pearson相关性检验 | 第55-56页 |
(二) 平稳性检验 | 第56页 |
(三) 协整检验 | 第56-58页 |
(四) 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 | 第58-59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中国煤炭产能调控策略 | 第62-68页 |
一 科学规划煤炭产能,促进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 第62-63页 |
二 提高产业集中度 | 第63-64页 |
(一) 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 第63页 |
(二) 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 第63-64页 |
三 完善煤炭储运体系 | 第64-65页 |
(一) 加大运煤通道建设力度 | 第64-65页 |
(二) 建立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物流园区 | 第65页 |
四 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