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与述评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8-19页 |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 第25-31页 |
2.1 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 | 第25页 |
2.2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1 大学自治 | 第25-26页 |
2.2.2 学术自由 | 第26-27页 |
2.3 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 | 第27-31页 |
2.3.1 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是依法治校 | 第27-28页 |
2.3.2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教授治校 | 第28页 |
2.3.3 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是政学分开 | 第28-29页 |
2.3.4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民主科学管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国外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典型模式的分析 | 第31-36页 |
3.1 美国模式的特征与启示 | 第31-32页 |
3.2 英国模式的特征与启示 | 第32-34页 |
3.3 欧洲大陆模式的特征与启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类型与运行现状 | 第36-41页 |
4.1 我国现行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类型 | 第36-38页 |
4.1.1“集体权力、会议决策”与“首长负责制” | 第36-37页 |
4.1.2“分工负责”与制度程序制衡机制 | 第37页 |
4.1.3 试行董事会制度,建立社会权利制约机制 | 第37-38页 |
4.2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38-41页 |
4.2.1 集体权力、集体决策与分工负责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38页 |
4.2.2 以章程为主的制度与程序制衡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38-39页 |
4.2.3 董事会为代表的社会权利制约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困境分析 | 第41-46页 |
5.1 集体领导与个人领导的冲突 | 第41页 |
5.2 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 | 第41-42页 |
5.3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 | 第42-43页 |
5.4“依法治校”与“人治”的冲突 | 第43页 |
5.5 管理权力与民主权利的冲突 | 第43-44页 |
5.6 非正式因素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完善路径 | 第46-56页 |
6.1 完善权力制约权力机制:差异决策与优势互补 | 第46-50页 |
6.1.1 政治权力:党委以“治理”取代“管理” | 第46-47页 |
6.1.2 行政权力:校长的权责与职业化 | 第47-49页 |
6.1.3 学术权力: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性与影响力 | 第49-50页 |
6.2 完善制度制约权力机制:依法治校与程序正当 | 第50-52页 |
6.2.1 依法治校:完善法律与章程驱动 | 第50-51页 |
6.2.2 程序正当:独立监督与程序规范 | 第51-52页 |
6.3 完善权利制约权力机制: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 | 第52-53页 |
6.3.1 外部权利:以董事会为代表的社会权利 | 第52-53页 |
6.3.2 内部权利: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的师生权利 | 第53页 |
6.4 完善文化制约权力机制:重构学术与道德生态文化 | 第53-56页 |
6.4.1 外化于行:现代大学精神与学术文化的传承 | 第53-54页 |
6.4.2 内化于心:权力主体的自律与道德建设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