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伊斯兰教仪式研究--以“纪念普哈丁归真740周年”活动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假设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田野调查简况 | 第17-36页 |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扬州的传播与发展 | 第17-20页 |
一、 “二贤”与伊斯兰教在扬州的第一次传播 | 第17-19页 |
二、 普哈丁与伊斯兰教在扬州的第二次传播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仙鹤寺与普哈丁园 | 第20-25页 |
一、 仙鹤寺 | 第21-23页 |
二、 普哈丁园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扬州穆斯林概况 | 第25-36页 |
一、 人口组成与姓氏来源 | 第25-26页 |
二、 扬州穆斯林的日常生活 | 第26-36页 |
第三章 普哈丁归真纪念仪式 | 第36-56页 |
第一节 主麻日:仪式前一天的准备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宰牲:仪式的头一道程序 | 第37-42页 |
一、 宰牲前的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二、 宰牲中的重要环节 | 第39-42页 |
三、 宰牲后的厨房工作 | 第42页 |
第三节 纪念:仪式的主体环节 | 第42-56页 |
一、 上功德 | 第42-46页 |
二、 礼拜和听阿訇宣讲普哈丁事迹 | 第46-48页 |
三、 游坟 | 第48-51页 |
四、 口道羊肉汤和油香 | 第51-56页 |
第四章 仪式共同体的构建与维系 | 第56-65页 |
第一节 仪式空间的象征符号 | 第56-58页 |
一、 语言文字符号 | 第56-57页 |
二、 非语言文字符号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仪式互动关系的构建 | 第58-61页 |
一、 人与神 | 第58-59页 |
二、 人与人 | 第59-61页 |
第三节 族群认同和维系 | 第61-65页 |
一、 仪式背后的社会困境 | 第61-63页 |
二、 维系族群认同的方式方法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附录1 访谈对象列表 | 第70-71页 |
附录2 笔者与杨云章阿訇访谈记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