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PEDV概述 | 第12-14页 |
1.1.1 PEDV病毒结构 | 第12-13页 |
1.1.2 PEDV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3 PEDV抗原性 | 第13-14页 |
1.1.4 PEDV细胞培养特性 | 第14页 |
1.1.5 PEDV传播与灭活 | 第14页 |
1.2 PEDV疾病与发病机制 | 第14-17页 |
1.2.1 组织嗜性 | 第14-15页 |
1.2.2 病毒增殖 | 第15页 |
1.2.3 病理生理学 | 第15-16页 |
1.2.4 急性病毒血症与免疫应答 | 第16页 |
1.2.5 年龄依赖性 | 第16-17页 |
1.2.6 毒力衰减 | 第17页 |
1.3 PEDV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1.3.1 流行性PED | 第17-18页 |
1.3.2 局部性PED | 第18页 |
1.4 免疫预防 | 第18-19页 |
1.4.1 流行性PED免疫预防 | 第18-19页 |
1.4.2 局部性PED免疫预防 | 第19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PEDVS1蛋白抗原性分析及间接ELISA方法建立 | 第20-34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菌种、载体、细胞、病毒及血清 | 第20-21页 |
2.2.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1页 |
2.2.3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2.2.4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5 S1各截短片段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21-23页 |
2.2.6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23页 |
2.2.7 多克隆抗体抗原性分析 | 第23-24页 |
2.2.8 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反应条件优化 | 第24页 |
2.2.9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立 | 第24页 |
2.2.10 间接ELISA符合率及重复性试验 | 第24页 |
2.3 结果 | 第24-32页 |
2.3.1 S1截短基因PCR扩增及载体酶切鉴定 | 第24-25页 |
2.3.2 S1截短重组蛋白表达和纯化SDS-PAGE鉴定 | 第25-27页 |
2.3.3 多克隆抗体免疫活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4 间接ELISA反应条件优化 | 第28-30页 |
2.3.5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立 | 第30-31页 |
2.3.6 间接ELISA符合率及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PEDV SE区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抗原表位鉴定 | 第34-50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3.2.1 抗原、细胞和病毒 | 第34页 |
3.2.2 试验动物 | 第34-35页 |
3.2.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35页 |
3.2.4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2.5 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35-37页 |
3.2.6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特异性分析 | 第37页 |
3.2.7 SE区表位鉴定 | 第37-39页 |
3.2.8 SE(2-3)区表位鉴定 | 第39-41页 |
3.2.9 SE6抗原表位精确定位 | 第41页 |
3.3 结果 | 第41-48页 |
3.3.1 免疫小鼠抗体效价测定 | 第41-42页 |
3.3.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分泌稳定性 | 第42页 |
3.3.3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特异性分析 | 第42-44页 |
3.3.4 SE区抗原表位鉴定 | 第44-45页 |
3.3.5 SE(2-3)区抗原表位鉴定 | 第45页 |
3.3.6 SE6抗原表位核心氨基酸鉴定 | 第45-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0-51页 |
4.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0页 |
4.2 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 第50页 |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0页 |
4.4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