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3.1 环境正义相关研究 | 第8-11页 |
1.3.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环境正义 | 第17页 |
2.1.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2.1 环境正义的内容 | 第19-21页 |
2.2.2 环境正义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3 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22-25页 |
第3章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 第25-33页 |
3.1 厦门PX项目事件分析 | 第26-28页 |
3.1.1 政协会议提案、民众反对 | 第26-27页 |
3.1.2 项目缓建和区域环评 | 第27页 |
3.1.3 公众参与 | 第27-28页 |
3.2 宁波镇海反PX事件分析 | 第28-30页 |
3.2.1 村民集体上访 | 第28-29页 |
3.2.2 公众反对PX项目和网络热议 | 第29-30页 |
3.3 广东茂名PX事件分析 | 第30-33页 |
第4章 环境不正义: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 | 第33-41页 |
4.1 环境权保护不力与承认不正义 | 第34-36页 |
4.2 制度供给不足与程序不正义 | 第36-38页 |
4.3 相对剥夺与分配不正义 | 第38-41页 |
第5章 国外PX项目发展现状及经验 | 第41-44页 |
5.1 国外PX项目的现状介绍 | 第41页 |
5.2 国外PX项目的发展经验 | 第41-44页 |
5.2.1 信息公开透明,民意表达顺畅 | 第41-42页 |
5.2.2 环境风险管控制度成熟,违规惩戒严格 | 第42页 |
5.2.3 对PX认知高,环保教育成熟 | 第42-44页 |
第6章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 第44-50页 |
6.1 确认公民基本环境权,实现承认正义 | 第44-45页 |
6.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程序正义 | 第45-47页 |
6.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分配正义 | 第47-48页 |
6.4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第48-50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0-51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