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2.2 比较法 | 第10页 |
1.2.3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有关农民形象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5.1 延安时期 | 第14页 |
1.5.2 解放日报》 | 第14-15页 |
1.5.3 农民形象 | 第15-16页 |
2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16-21页 |
2.1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创刊背景 | 第16-17页 |
2.2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改版 | 第17-19页 |
2.2.1 改版的原因 | 第17-18页 |
2.2.2 改版的过程 | 第18-19页 |
2.3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后的变化 | 第19-21页 |
2.3.1 改版后报道版面的调整 | 第19页 |
2.3.2 改版后报道内容的变化 | 第19-21页 |
3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环境与途径 | 第21-29页 |
3.1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概述 | 第21-22页 |
3.2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环境 | 第22-27页 |
3.2.1 文化环境 | 第22-24页 |
3.2.2 政治环境 | 第24-25页 |
3.2.3 人文环境 | 第25-27页 |
3.3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途径 | 第27-29页 |
3.3.1 典型报道 | 第27页 |
3.3.2 对比报道 | 第27-28页 |
3.3.3 专题报道 | 第28-29页 |
4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典型 | 第29-44页 |
4.1 大生产中的劳动模范形象 | 第29-33页 |
4.1.1 以吴满有为例的个人模范形象 | 第29-30页 |
4.1.2 以三五九旅部队为例的集体模范形象 | 第30-31页 |
4.1.3 劳模运动开展中暴露的问题 | 第31-32页 |
4.1.4 劳模表彰运动的成效 | 第32-33页 |
4.2 模范干部形象 | 第33-34页 |
4.2.1 带动农民发展经济的领导干部 | 第33-34页 |
4.2.2 为民亲民的模范区乡干部 | 第34页 |
4.3 “新女性”形象 | 第34-39页 |
4.3.1 摆脱旧式生活体制的新女性 | 第35-36页 |
4.3.2 参政拥军的新女性 | 第36-37页 |
4.3.3 经济独立的新女性 | 第37-38页 |
4.3.4 接受文化教育的新女性 | 第38-39页 |
4.4 二流子形象改造运动 | 第39-44页 |
4.4.1 二流子问题的由来 | 第39-40页 |
4.4.2 二流子产生的社会危害 | 第40页 |
4.4.3 二流子形象改造的过程 | 第40-42页 |
4.4.4 改造二流子取得的效果 | 第42-44页 |
5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农民形象建构的启示 | 第44-47页 |
5.1 坚持为农民切身利益代言 | 第44页 |
5.2 加大农民正面形象的宣传 | 第44-45页 |
5.3 创新农民形象建构的方式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