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曙光潜山带有利区优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0.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9页 |
0.4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1-15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1页 |
1.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1-12页 |
1.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2-13页 |
1.3.1 太古界 | 第12页 |
1.3.2 元古界 | 第12页 |
1.3.3 古生界 | 第12-13页 |
1.4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沉积特征分析 | 第15-30页 |
2.1 岩性分析 | 第15-18页 |
2.1.1 岩心观察 | 第15-16页 |
2.1.2 岩石薄片鉴定 | 第16-17页 |
2.1.3 碳酸盐含量分析 | 第17-18页 |
2.1.4 测井响应 | 第18页 |
2.2 地层层序研究 | 第18-23页 |
2.2.1 古生物特征 | 第19页 |
2.2.2 测井曲线响应 | 第19-20页 |
2.2.3 区域对比 | 第20-23页 |
2.3 地层产状研究 | 第23-25页 |
2.4 地层分布特点 | 第25-30页 |
第三章 构造特征分析 | 第30-37页 |
3.1 地震资料解释 | 第30-34页 |
3.1.1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方法与技术 | 第30-32页 |
3.1.2 解释方法和步骤 | 第32-34页 |
3.1.3 时深转换与成图技术 | 第34页 |
3.2 构造解释结果与断裂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构造解释结果 | 第34-35页 |
3.2.2 断裂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7-44页 |
4.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 第37-39页 |
4.1.1 孔 | 第37-38页 |
4.1.2 缝 | 第38-39页 |
4.1.3 洞 | 第39页 |
4.2 孔隙度与渗透率 | 第39-40页 |
4.3 储层分类 | 第40-41页 |
4.4 曙光低潜山带地区储层特征 | 第41-44页 |
4.4.1 太古界储层特征 | 第41-42页 |
4.4.2 中新元古界储层特征 | 第42页 |
4.4.3 古生界储层特征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成藏规律分析 | 第44-57页 |
5.1 烃源岩分析 | 第44-45页 |
5.2 油气运移及圈闭 | 第45-46页 |
5.2.1 疏导体系 | 第45页 |
5.2.2 圈闭 | 第45-46页 |
5.3 储盖组合分析 | 第46-47页 |
5.4 成藏规律 | 第47-57页 |
5.4.1 重新落实曙光低潜山地层 | 第47-51页 |
5.4.2 构造分布格局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 第51-52页 |
5.4.3 油气运移方向 | 第52-53页 |
5.4.4 几种油藏类型 | 第53-54页 |
5.4.5 曙光古潜山油藏分布规律[37]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曙光潜山带有利区优选 | 第57-62页 |
6.1 设计SG170井 | 第57-59页 |
6.2 设计SG172井 | 第59-61页 |
6.3 设计SG173-SG191井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