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7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7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情况综述 | 第7-1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的 | 第9-10页 |
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不足 | 第10页 |
四、核心概念及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2页 |
(三)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六、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西方人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9页 |
第一节 西方古典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 第14-16页 |
一、西方人权思想的萌芽 | 第14-15页 |
二、西方古典人权思想的发展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西方人权思想在具体文书中的体现 | 第16-19页 |
一、英国早期有关权利斗争的文书 | 第16-17页 |
二、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 第17-18页 |
三、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提出及其核心内容 | 第19-2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形成 | 第19-22页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认同期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人权思想唯物转向及其形成 | 第21-22页 |
四、马克思人权思想成熟与深化时期 | 第2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22-25页 |
一、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2-24页 |
二、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核心特征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哲学解读 | 第25-28页 |
一、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人权思想实践的路径 | 第26-27页 |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权实现的终极目标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普适价值的哲学思考 | 第28-3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吸收和批判 | 第28-30页 |
一、资产阶级人权的“普世价值” | 第28-29页 |
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合理吸收 | 第29页 |
三、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的批判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普世价值”和马克思人权思想普适价值的区别 | 第30-32页 |
一、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实现“普世价值”的困境 | 第30-31页 |
二、马克人权思想普适价值与资产阶级人权不同之处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如何走向普适价值 | 第32-36页 |
一、从地方性知识走向公共性知识 | 第32-33页 |
二、从阶级思想走向全人类思想 | 第33-35页 |
三、特殊价值走向普适价值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当代意义 | 第36-4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国化 | 第36-41页 |
一、中国人权萌芽以及近代人权的发展 | 第36-38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38-39页 |
三、建国初期的人权建设 | 第39-40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权建设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思想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2-46页 |
一、人权公共条约 | 第42-43页 |
二、宗教伦理中人权的共识 | 第43-44页 |
三、马克思人权普适价值的具体实践意义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