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借款保证合同纠纷之案例分析 | 第12-20页 |
| 2.1 案情与审理结果 | 第12-13页 |
| 2.1.1 意思表示与期间约定不明案 | 第12页 |
| 2.1.2 保证合同效力瑕疵与责任认定案 | 第12-13页 |
| 2.2 意思表示和期间约定不明案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13-16页 |
| 2.2.1 保证合同中意思表示的规定不合理 | 第13-14页 |
| 2.2.2 对保证期间的性质认定缺乏合理性 | 第14-16页 |
| 2.3 保证合同效力瑕疵与责任认定案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16-20页 |
| 2.3.1 案件中保证合同效力瑕疵的规定存在冲突 | 第16-17页 |
| 2.3.2 案例中保证责任的承担与过错程度并不相适应 | 第17-20页 |
| 第三章 银行保证合同格式条款纠纷之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 3.1 案情与判决结果 | 第20-22页 |
| 3.2 银行保证合同格式条款纠纷案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22-24页 |
| 3.2.1 判决忽视了保证人的权利保护 | 第22页 |
| 3.2.2 判决体现出保证人权利范围过窄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保证责任法律适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 第24-30页 |
| 4.1 《担保法》对意思表示认定应当主客观相一致 | 第24页 |
| 4.2 明确保证期间性质并修改自相矛盾的法条 | 第24-25页 |
| 4.3 明确保证责任性质和范围 | 第25-26页 |
| 4.4 完善保证责任认定与承担的司法解释 | 第26页 |
| 4.5 完善保证人救济措施 | 第26-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