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21页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5-17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历史演变 | 第21-31页 |
一、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治理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乡村治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二、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25-31页 |
(一)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结构——县政绅治 | 第25-27页 |
(二)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村治理结构——乡(村)政权 | 第27页 |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结构——政社合一 | 第27-28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结构——乡政村治 | 第28-30页 |
(五)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变迁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主体的结构 | 第31-40页 |
一、组织性的乡村治理主体 | 第32-36页 |
(一)乡村基层党组织 | 第32页 |
(二)乡镇政府 | 第32-34页 |
(三)村民委员会 | 第34页 |
(四)乡村民间组织 | 第34-36页 |
二、群体性的乡村治理主体 | 第36-37页 |
(一)农村宗族势力 | 第36-37页 |
(二)乡村治理的潜在群体 | 第37页 |
三、个体性的乡村治理主体 | 第37-40页 |
(一)乡村精英 | 第37-39页 |
(二)普通村民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我国乡村多元主体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40-54页 |
一、我国乡村多元主体治理面临的治理困境 | 第40-49页 |
(一)体制性治理主体间权力关系失衡 | 第40-44页 |
(二)非体制性治理主体作用不足 | 第44-49页 |
二、我国乡村多元治理主体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一)农村社会分化,治理主体结构失衡 | 第49-50页 |
(二)体制环境制约,治理主体功能模糊 | 第50-52页 |
(三)权力资源稀缺,治理主体关系紧张 | 第52页 |
(四)价值引领缺失,治理主体行为失范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出路何在——对乡村治理主体间合作共治的思考 | 第54-63页 |
一、乡村善治——乡村多元主体治理的目标 | 第54-55页 |
(一)民主法治 | 第54页 |
(二)和谐有序 | 第54-55页 |
二、多元主体治理下实现乡村善治的对策建议 | 第55-63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政府规则治理 | 第55-56页 |
(二)协调两委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56-58页 |
(三)加强对农村宗族势力的控制和引导,促进其功能转换 | 第58-59页 |
(四)建立体制内精英的产生和培育机制,完善非体制精英的吸纳机制 | 第59-61页 |
(五)构建农村民间组织良性发育的体制机制环境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