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系统分析法 | 第16页 |
2. 辩证分析法 | 第16页 |
3. 文献分析法 | 第16-17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 新角度 | 第17页 |
2. 新思路 | 第17-18页 |
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一) 意识形态安全概念 | 第18-20页 |
1. 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18-19页 |
2. 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三) 互联网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 | 第21-23页 |
1. 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构成主体 | 第21-22页 |
2. 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途径 | 第22-23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特殊因素 | 第23-31页 |
(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 第23-25页 |
(二) 全球化发展因素 | 第25-27页 |
(三) 经济发展因素 | 第27-29页 |
(四) 民族分离主义因素 | 第29-31页 |
三、互联网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的机遇 | 第31-39页 |
(一) 互联网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广阔的建设空间 | 第31-33页 |
1. 共享公平的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 | 第31-32页 |
2. 搭建政府与民族地区群众沟通的桥梁 | 第32页 |
3. 新媒体与民族特色相结合 | 第32-33页 |
(二) 互联网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 第33-36页 |
1. 传统的基础深厚的传播媒介 | 第33-34页 |
2. 为独特的传播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 第34-35页 |
3. 少数民族群众的话语权增强 | 第35-36页 |
(三)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工作方式 | 第36-39页 |
1.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创新 | 第36-37页 |
2. 完善了维护工作的工作方式 | 第37-38页 |
3. 推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 第38-39页 |
四、互联网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的挑战 | 第39-47页 |
(一)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 第39-41页 |
1. 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网络技术 | 第39页 |
2. 西方国家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正常秩序 | 第39-40页 |
3. 网络信息传播语言的单一性 | 第40-41页 |
(二) 网络媒介的目的性助推 | 第41-44页 |
1. 网络推手的炒作 | 第41-42页 |
2. 社会谣言的制造 | 第42-43页 |
3. 网络舆论的压力 | 第43-44页 |
(三) 少数民族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冲击 | 第44-47页 |
1.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冲击 | 第44页 |
2. 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斗争的加剧 | 第44-45页 |
3. 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工作难度大 | 第45-47页 |
五、利用互联网加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 第47-56页 |
(一) 加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 第47-49页 |
1.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 | 第47-48页 |
2.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 | 第48-49页 |
3.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教育 | 第49页 |
(二) 拓展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能力 | 第49-52页 |
1. 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 第49-51页 |
2. 加强网络道德的传播能力 | 第51页 |
3. 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第51-52页 |
(三) 完善互联网领域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 第52-54页 |
1. 建立健全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 | 第52-53页 |
2.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力度 | 第53-54页 |
3.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进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 第54页 |
(四)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传播主体的发展能力 | 第54-56页 |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工作团队 | 第54-55页 |
2. 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