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初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互承结构的概念 | 第13-19页 |
2.1 互承结构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 互承结构的优势 | 第14-15页 |
2.3 互承结构的历史研究 | 第15-16页 |
2.4 互承结构的分类 | 第16-19页 |
2.4.1 按照互承结构构件的材料属性分类 | 第16-17页 |
2.4.2 按照互承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分类 | 第17-18页 |
2.4.3 按照互承结构整体的空间形式分类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的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3.1 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3.1.1 参数化设计理论 | 第19-20页 |
3.1.2 涌现理论 | 第20-21页 |
3.1.3 分形理论 | 第21页 |
3.2 一维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 | 第21-25页 |
3.2.1 自上而下的一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法 | 第22-23页 |
3.2.2 自下而上的一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法 | 第23-25页 |
3.3 二维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 | 第25-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三维互承结构参数化形式生成 | 第29-61页 |
4.1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形式生成与参数关系 | 第30-38页 |
4.1.1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定义 | 第30页 |
4.1.2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参数控制 | 第30-32页 |
4.1.3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平移生成法 | 第32-34页 |
4.1.4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旋转生成法 | 第34-36页 |
4.1.5 三边互承基本单元的杆件生长法 | 第36-38页 |
4.2 基于杆件生长的三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 | 第38-47页 |
4.2.1 形式生成原理 | 第38页 |
4.2.2 案例编程探究——杆件对角生长 | 第38-43页 |
4.2.3 案例编程探究——杆件对边生长 | 第43-47页 |
4.2.4 评价 | 第47页 |
4.3 基于单元分形的三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 | 第47-54页 |
4.3.1 形式生成原理 | 第47页 |
4.3.2 案例编程探究——单元无限定分形 | 第47-51页 |
4.3.3 案例编程探究——单元限定分形 | 第51-54页 |
4.3.4 评价 | 第54页 |
4.4 杆件单元式生长的三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 | 第54-59页 |
4.4.1 形式生成原理 | 第54-55页 |
4.4.2 案例编程探究 | 第55-58页 |
4.4.3 评价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三维互承结构形式生成进一步探索 | 第61-71页 |
5.1 互承结构组合的分形迭代 | 第61-62页 |
5.2 案例编程探究——组合形式1 | 第62-66页 |
5.3 案例编程探究——组合形式2 | 第66-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9-83页 |
附录一 Grasshopper编程代码 | 第83-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