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9页 |
1.1 钌金属催化剂简介 | 第12-22页 |
1.1.1 钌催化的还原反应 | 第12-14页 |
1.1.2 钌催化的氧化反应 | 第14-19页 |
1.1.3 钌催化的复分解反应 | 第19-21页 |
1.1.4 钌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 第21-22页 |
1.2 酰胺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简介 | 第22-23页 |
1.3 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简介 | 第23-25页 |
1.4 异喹啉类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简介 | 第25-27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3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9页 |
第二章 钌参与的芳(杂)乙腈化合物与胺类化合物的成酰反应 | 第39-69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钌催化成酰反应的发现 | 第40-41页 |
2.3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1-42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2.3.2 实验设备 | 第42页 |
2.4 钌催化成酰反应的研究 | 第42-52页 |
2.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2.4.2 反应底物对于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4-47页 |
2.4.3 反应机理的探究 | 第47-52页 |
2.5 钌催化成酰反应的优点 | 第52-53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第二章 数据 | 第60-69页 |
第三章 钌碳催化的芳(杂)乙腈类化合物与叶立德类化合物反应生成 3-芳(杂)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69-83页 |
3.1 前言 | 第69-70页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70-7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71页 |
3.3 钌催化芳(杂)乙腈化合物与叶立德化合物的反应的研究 | 第71-78页 |
3.3.1 反应的设计思路 | 第71-72页 |
3.3.2 反应的发现 | 第72页 |
3.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2-76页 |
3.3.4 反应的步骤及底物的扩展 | 第76-78页 |
3.4 RU/C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 第78-7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三章 数据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活性筛选及钌催化氧化制备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在异喹啉类MAO抑制剂合成中的应用 | 第83-112页 |
4.1 前言 | 第83-8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85-87页 |
4.2.1 实验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85-86页 |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86-87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87-91页 |
4.3.1 β-硝基芳乙烯类化合物2的合成 | 第88页 |
4.3.2 β-硝基芳乙烷类化合物3的合成 | 第88页 |
4.3.3 芳乙胺类化合物4的合成 | 第88-89页 |
4.3.4 1-取代-N-(取代芳乙基)-甲酰胺6的合成 | 第89页 |
4.3.5 1-取代-3,4-二氢异喹啉类化合物7的合成 | 第89页 |
4.3.6 2-乙腈基-N-苯乙基-乙酰胺类化合物9的合成 | 第89-90页 |
4.3.7 (E)1亚乙腈基-3,4-二氢异喹啉类化合物 10 | 第90-91页 |
4.4 所合成化合物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的测量 | 第91-96页 |
4.4.1 荧光探针法检测MAO生物活性原理 | 第92页 |
4.4.2 单胺氧化酶(MAO)粗酶的提取 | 第92-93页 |
4.4.3 合成产物的单胺氧化酶(MAO)抑制活性检测 | 第93-95页 |
4.4.4 合成产物的单胺氧化酶(MAO)抑制活性 | 第95-9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4.7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数据 | 第105-112页 |
第五章 实验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5.1 实验总结 | 第112页 |
5.2 展望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