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轧机振痕振动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轧机自激振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轧机传动系统扭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轧机动力学模型及有限元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轧机振痕识别方法及监测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5页 |
2 轧机扭振激励与振痕振动关系研究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二十辊轧机传动系统的扭振动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3 动力学仿真结果与扭振特征分析 | 第28-35页 |
2.3.1 仿真参数 | 第28页 |
2.3.2 轧制速度对轧机扭振特征影响规律分析 | 第28-32页 |
2.3.3 摩擦系数对轧机扭振特征影响规律分析 | 第32-35页 |
2.4 扭振模型试验验证 | 第35-38页 |
2.5 轧机传动系统扭振控制方法研究 | 第38-44页 |
2.5.1 轧机上侧主驱动轴刚度对轧机扭振特征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2.5.2 轧机下侧主驱动轴刚度对轧机扭振特征影响分析 | 第40-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轧制参数变化激励与振痕振动特征关系研究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3.2.1 振痕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3.2.2 轧制前后滑区轧制力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3.3 二十辊轧机耦合动力学模型和振动响应分析 | 第47-53页 |
3.3.1 二十辊轧机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47-51页 |
3.3.2 仿真参数计算 | 第51页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4 耦合动力学模型试验验证 | 第53-56页 |
3.4.1 试验方法与工况 | 第53-54页 |
3.4.2 振痕振动时轧制力变化特征验证 | 第54-55页 |
3.4.3 轧机耦合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3.5 轧制参数对振痕振动特征影响分析 | 第56-60页 |
3.5.1 轧制速度与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3.5.2 轧制力与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关系分析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轧辊和轴承局部缺陷的激励机理与振痕振动特征 | 第61-8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轧辊局部缺陷的振痕振动特征及激励机理分析 | 第61-70页 |
4.2.1 轧辊局部缺陷的振痕振动激励机理分析 | 第61-65页 |
4.2.2 轧机局部缺陷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4.2.3 轧机局部缺陷模型试验验证 | 第68-70页 |
4.3 考虑润滑时轧机局部缺陷的振痕振动特征及激励机理分析 | 第70-76页 |
4.3.1 油膜刚度变化过程及计算 | 第70-73页 |
4.3.2 考虑润滑时轧机局部缺陷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3.3 考虑润滑时轧机局部缺陷模型试验验证 | 第75-76页 |
4.4 轧机支撑辊轴承局部缺陷的振痕振动特征及激励机理分析 | 第76-81页 |
4.4.1 轴承局部缺陷冲击力分析 | 第76-78页 |
4.4.2 二十辊轧机有限元模型及振动特征分析 | 第78-81页 |
4.5 轧机局部缺陷时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 | 第81-84页 |
4.5.1 工作辊含有缺陷时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 | 第81-83页 |
4.5.2 惰性辊含有缺陷时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 | 第83-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5 振痕振动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 第85-107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基于熵的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 | 第85-89页 |
5.2.1 基于包络谱信息熵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85-87页 |
5.2.2 基于时域信号排列熵轧机振痕振动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87-89页 |
5.3 基于自适应小波振痕振动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89-95页 |
5.3.1 构造自适应小波 | 第89-91页 |
5.3.2 自适应小波与Haar小波对比分析 | 第91-92页 |
5.3.3 二十辊轧机试验验证 | 第92-94页 |
5.3.4 不同宽度冲击特性分析 | 第94-95页 |
5.4 基于小波包分解能量分布的振痕振动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95-105页 |
5.4.1 正常轧制振动信号小波包分解能量分布分析 | 第96-100页 |
5.4.2 振痕振动特征时小波包分解能量分布分析 | 第100-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6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 | 第107-123页 |
6.1 引言 | 第107页 |
6.2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测点选择 | 第107-109页 |
6.3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参数特征分析 | 第109-111页 |
6.4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及功能 | 第111-122页 |
6.4.1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功能 | 第111-113页 |
6.4.2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模块 | 第113-118页 |
6.4.3 轧机振痕振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效果 | 第118-12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附录 | 第137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7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