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汽车人机工程技术概述 | 第15-19页 |
1.2.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2.2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工程问题 | 第18-19页 |
1.3 虚拟人体建模技术 | 第19-21页 |
1.3.1 虚拟人体的几何建模技术 | 第19-20页 |
1.3.2 虚拟人体的动力学建模技术 | 第20页 |
1.3.3 虚拟人体的生物力学建模技术 | 第20-21页 |
1.4 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1 传统的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方法 | 第22-24页 |
1.4.2 基于人机工程仿真的驾驶室设计方法 | 第24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虚拟人体的几何建模 | 第26-37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人体的测量学参数 | 第26-29页 |
2.3 关节运动范围 | 第29页 |
2.4 肌肉几何建模 | 第29-32页 |
2.4.1 肌肉路径的方法概述 | 第30页 |
2.4.2 轮廓线法的算法实现 | 第30-32页 |
2.5 模型应用 | 第32-36页 |
2.5.1 Any Body中人体外部尺寸建模 | 第33-34页 |
2.5.2 Any Body中人体肌肉路径建模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虚拟人体的运动学建模 | 第37-4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人体的运动表示 | 第37-38页 |
3.3 驾驶员肢体运动链的求解 | 第38-42页 |
3.3.1 运动学的正解 | 第39-41页 |
3.3.2 运动学的逆解 | 第41-42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虚拟人体的动力学建模 | 第44-5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虚拟人体的外力模型 | 第44-47页 |
4.2.1 Lagrange法动力学方程及求解 | 第45-46页 |
4.2.2 Kane法求解 | 第46-47页 |
4.3 虚拟人体的肌肉力模型 | 第47-50页 |
4.3.1 Hill肌肉模型 | 第47-48页 |
4.3.2 肌肉的募集与优化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参数研究及人—车模型的建立 | 第51-62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汽车驾驶室布置的流程 | 第51-53页 |
5.3 H点的确定方法 | 第53-54页 |
5.3.1 H点装置 | 第53-54页 |
5.3.2 H点座椅线 | 第54页 |
5.4 眼椭圆及头廓包络定位 | 第54-56页 |
5.4.1 眼椭圆的定位 | 第54-56页 |
5.4.2 头廓包络的定位 | 第56页 |
5.5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定位 | 第56-59页 |
5.5.1 通用布置因子与HR基准面 | 第57页 |
5.5.2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测量 | 第57-58页 |
5.5.3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描述 | 第58-59页 |
5.6 人体模型与驾驶室环境的耦合 | 第59-61页 |
5.6.1 人体模型 | 第59页 |
5.6.2 驾驶室环境模型 | 第59-60页 |
5.6.3 人体模型与驾驶室环境的耦合 | 第60-6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基于舒适性的仿真试验及分析 | 第62-73页 |
6.1 前言 | 第62-63页 |
6.2 驾驶操作的力学分析 | 第63-64页 |
6.3 仿真实验设计 | 第64-67页 |
6.4 生物力学建模 | 第67-70页 |
6.4.1 样本人体的定义 | 第67-68页 |
6.4.2 人 —环境模型的耦合 | 第68页 |
6.4.3 约束与驱动的定义 | 第68-69页 |
6.4.4 下肢肌肉建模 | 第69-70页 |
6.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附录B Any Body软件中踏板操作仿真分析的程序(部分) | 第8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