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钢论文--铸锭论文--连续铸钢、近终形铸造论文

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钢包出钢技术工业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章 序言第14-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9页
        1.1.1 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第14-15页
        1.1.2 我国钢铁工业的不足第15-17页
        1.1.3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第17-19页
    1.2 传统的钢包出钢技术第19-27页
        1.2.1 钢包出钢技术简介第19页
        1.2.2 钢包出钢技术发展历程第19-22页
        1.2.3 现用的钢包出钢技术的不足第22-27页
    1.3 新型电磁出钢技术第27-36页
        1.3.1 新型电磁出钢技术简介第27-30页
        1.3.2 电磁出钢技术的研究现状第30-34页
        1.3.3 电磁出钢技术的发展及难题第34-36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36-39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第39-53页
    2.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39-41页
        2.1.1 工业试实验及数值计算研究的优缺点第39-40页
        2.1.2 研究方法的确定第40-41页
    2.2 本文的技术手段第41-53页
        2.2.1 实验部分第41-42页
        2.2.2 模拟部分第42-53页
第三章 Fe-C合金封堵层的厚度与固液界面位置研究第53-70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Fe-C合金封堵层位置的测量方法第53-57页
        3.2.1 实验方法介绍第54-57页
        3.2.2 钢液的温度选择第57页
    3.3 Fe-C合金的封堵效果的检验第57-59页
    3.4 Fe-C合金封堵层底面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9-67页
        3.4.1 Fe-C合金成分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第60-62页
        3.4.2 Fe-C合金颗粒尺寸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第62-64页
        3.4.3 Fe-C合金颗粒形状对封堵层位置的影响第64-67页
    3.5 Fe-C合金封堵层的位置与厚度确定第67-68页
    3.6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电磁出钢系统用加热系统的设计第70-92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研究方法第70-76页
        4.2.1 实验方法第71-72页
        4.2.2 模拟方法第72-74页
        4.2.3 模型验证第74-76页
    4.3 线圈的布置方式与参数设计第76-86页
        4.3.1 线圈的布置方式第76-80页
        4.3.2 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第80-86页
    4.4 电源的设计第86-90页
        4.4.1 电流强度的确定第86-87页
        4.4.2 电源频率的确定第87-90页
    4.5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电磁出钢系统可行性及可靠性分析第92-114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第92-103页
        5.2.1 实验方法第93-102页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2-103页
    5.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第103-112页
        5.3.1 系统未工作时第104-107页
        5.3.2 系统工作时第107-112页
    5.4 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电磁出钢系统的工业中试实验验证第114-133页
    6.1 引言第114页
    6.2 系统的施工方案设计第114-121页
        6.2.1 方案设计的原则第115-116页
        6.2.2 钢包的改造方案第116-118页
        6.2.3 座砖的改造方案第118-119页
        6.2.4 电源的布置方案第119-121页
    6.3 装置的准备及系统的安装第121-125页
        6.3.1 装置的准备第121-123页
        6.3.2 系统的安装第123-125页
    6.4 电磁出钢工艺流程设计第125-126页
    6.5 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测试第126-132页
        6.5.1 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第126-129页
        6.5.2 系统的可行性测试第129-132页
    6.6 小结第132-1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8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33-134页
    7.2 技术展望第134-138页
        7.2.1 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第135-136页
        7.2.2 技术的前景与展望第136-138页
主要符号列表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50-152页
作者简介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氰化浸出过程建模与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氯化物熔盐中锆的氯化过程及阳极溶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