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地震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4-18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地震灾害管理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1.1 地震灾害 | 第18-19页 |
2.1.2 地震灾害特性 | 第19-20页 |
2.1.3 地震灾害管理 | 第20页 |
2.2 风险感知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0-24页 |
2.2.1 风险 | 第20-21页 |
2.2.2 风险感知 | 第21页 |
2.2.3 风险感知的理论范式 | 第21-24页 |
2.3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2.3.1 个体层面因素 | 第24-25页 |
2.3.2 社会层面因素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28-44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8-35页 |
3.2 样本选取与问卷设计 | 第35-38页 |
3.2.1 样本选取 | 第35-36页 |
3.2.2 问卷设计 | 第36-38页 |
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8-40页 |
3.3.1 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3.3.2 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3.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0-44页 |
第四章 公众地震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60页 |
4.1 公众地震灾害风险感知的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4.2 公众地震灾害风险感知的个人统计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4.2.1 性别差异 | 第45-46页 |
4.2.2 年龄差异 | 第46-48页 |
4.2.3 学历差异 | 第48-50页 |
4.2.4 职业差异 | 第50-52页 |
4.2.5 住房类型与结构差异 | 第52-54页 |
4.2.6 受灾经历差异 | 第54-55页 |
4.3 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4.3.1 熟悉度与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 第55页 |
4.3.2 控制度与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4.3.3 信任度与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4.3.4 密切度与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4.3.5 接受度与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57-58页 |
4.5 假设检验结论与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60-72页 |
5.1 提高政府灾害应对能力和公信力 | 第60-65页 |
5.1.1 提升我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 第60-61页 |
5.1.2 加强地震舆情的应对和引导 | 第61-62页 |
5.1.3 加快地震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 第62-63页 |
5.1.4 建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机制 | 第63-64页 |
5.1.5 构建政策性地震保险制度 | 第64-65页 |
5.2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储备 | 第65-72页 |
5.2.1 全方位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 第65-66页 |
5.2.2 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 第66-67页 |
5.2.3 打造全方位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 第67-68页 |
5.2.4 注重公众应对灾害的健康心理品格培养 | 第68-69页 |
5.2.5 提高城乡社区民众的防灾能力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主要贡献 | 第73页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