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5-47页 |
| 1 羞怯概述 | 第15-18页 |
| 1.1 羞怯的定义 | 第15页 |
| 1.2 羞怯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 1.3 羞怯的表现 | 第16-17页 |
| 1.4 羞怯的分类 | 第17-18页 |
| 2 羞怯的发生情境 | 第18-20页 |
| 2.1 羞怯的主要发生情境 | 第18-19页 |
| 2.2 社会评价情境 | 第19-20页 |
| 3 羞怯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 3.1 Clark和Wells的认知模型 | 第20-22页 |
| 3.2 Rapee和Heimberg的认知一行为模型 | 第22-24页 |
| 4 自我的构建与观察者视角 | 第24-26页 |
| 4.1 自我的构建:认知与情绪的作用 | 第24页 |
| 4.2 自我的构建:躯体感觉的作用 | 第24-25页 |
| 4.3 自我心理表征与观察者视角 | 第25-26页 |
| 5 自我关注及相关理论 | 第26-32页 |
| 5.1 自我关注概论 | 第26-27页 |
| 5.2 Duval和Wicklund的客体自我意识理论 | 第27-29页 |
| 5.3 Carver和Scheier的自我调节的控制模型 | 第29-32页 |
| 6 自我关注对羞怯表现的影响 | 第32-40页 |
| 6.1 自我关注影响羞怯表现的理沦基础 | 第32页 |
| 6.2 自我关注影响羞怯表现的实证研究 | 第32-34页 |
| 6.3 自我关注影响羞怯表现的潜在路径 | 第34-40页 |
| 7 初中生的羞怯与自我关注 | 第40-43页 |
| 7.1 初中生总体发展特点 | 第40-41页 |
| 7.2 初中生羞怯的特点 | 第41页 |
| 7.3 初中生的自我关注 | 第41-43页 |
| 8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43-47页 |
| 8.1 问题提出 | 第43-45页 |
| 8.2 研究思路 | 第45-47页 |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7-97页 |
| 研究一 社会评价情境中初中生羞怯的认知、情绪及生理反应特征 | 第47-6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7-48页 |
| 1.1 认知方面研究内容 | 第47页 |
| 1.2 情绪方面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 1.3 生理方面研究内容 | 第4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8-55页 |
| 2.1 被试 | 第48页 |
| 2.2 研究工具 | 第48-51页 |
| 2.3 研究流程 | 第51-53页 |
| 2.4 数据处理 | 第53-55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55-64页 |
| 3.1 认知指标结果 | 第55-57页 |
| 3.2 情绪指标结果 | 第57-60页 |
| 3.3 生理指标结果 | 第60-64页 |
| 4 讨论 | 第64-67页 |
| 4.1 认知方面 | 第64-65页 |
| 4.2 情绪方面 | 第65页 |
| 4.3 生理方面 | 第65-67页 |
| 研究二 自我关注对初中生羞怯表现的作用 | 第67-97页 |
| 1 实验1 自我关注对初中生羞怯表现的影响 | 第67-77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67-68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68-71页 |
| 1.3 研究结果 | 第71-74页 |
| 1.4 讨论 | 第74-77页 |
| 2 实验2 自我关注对羞怯初中生内部感知敏感性的影响 | 第77-82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77-78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78-80页 |
| 2.3 研究结果 | 第80-81页 |
| 2.4 讨论 | 第81-82页 |
| 3 实验3 内部生理线索对羞怯初中生威胁感知的影响 | 第82-88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8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82-86页 |
| 3.3 研究结果 | 第86-87页 |
| 3.4 讨论 | 第87-88页 |
| 4 实验4 内部生理线索对羞怯初中生的外部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88-97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88-89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89-92页 |
| 4.3 研究结果 | 第92-95页 |
| 4.4 讨论 | 第95-97页 |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97-105页 |
| 1.1 羞怯初中生的认知、情绪与生理反应特征 | 第97-98页 |
| 1.2 自我关注对初中生羞怯表现的作用路径 | 第98-10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02页 |
| 1.4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 附录 | 第117-122页 |
| 附录1 情境描述材料 | 第117-118页 |
| 附录2 《羞怯问卷》 | 第118页 |
| 附录3 《事后沉浸问卷》 | 第118-119页 |
| 附录4 《主观生理唤醒问卷》 | 第119页 |
| 附录5 《演讲表现问卷》 | 第119-120页 |
| 附录6 《注意焦点问卷》 | 第120-121页 |
| 附录7 《焦虑相关自我信念量表》 | 第121-12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