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表目次 | 第15-16页 |
图目次 | 第16-17页 |
1 导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0-2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9-31页 |
1.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1.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0-31页 |
2 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其基础理论 | 第31-59页 |
2.1 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31-39页 |
2.1.1 绿色经济的内涵 | 第31-33页 |
2.1.2 绿色经济的特征 | 第33-34页 |
2.1.3 绿色经济的主体 | 第34-36页 |
2.1.4 绿色经济发展的原则 | 第36-37页 |
2.1.5 绿色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比较 | 第37-39页 |
2.2 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39-56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4页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第44-49页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9-51页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第51-56页 |
2.3 绿色经济发展的博弈理论 | 第56-59页 |
2.3.1 绿色经济发展的博弈主体 | 第56页 |
2.3.2 绿色经济发展的博弈规则 | 第56-59页 |
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 第59-71页 |
3.1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 第59-64页 |
3.1.1 政府大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 第59-60页 |
3.1.2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 第60-64页 |
3.2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4-67页 |
3.2.1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 第64-66页 |
3.2.2 经济发展方式不集约 | 第66页 |
3.2.3 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第66-67页 |
3.2.4 绿色经济发展实际认可度不高 | 第67页 |
3.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67-71页 |
3.3.1 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第67-68页 |
3.3.2 绿色经济发展的市场失灵现象严重 | 第68-69页 |
3.3.3 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第69页 |
3.3.4 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够成熟 | 第69-71页 |
4 发展绿色经济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71-96页 |
4.1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71-77页 |
4.1.1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71-72页 |
4.1.2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72-77页 |
4.2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77-82页 |
4.2.1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77-78页 |
4.2.2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78-82页 |
4.3 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82-87页 |
4.3.1 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82页 |
4.3.2 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82-87页 |
4.4 其他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87-91页 |
4.4.1 巴西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87-88页 |
4.4.2 加拿大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88-89页 |
4.4.3 新加坡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89-90页 |
4.4.4 墨西哥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90-91页 |
4.5 国际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 | 第91-96页 |
4.5.1 制定绿色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 | 第92页 |
4.5.2 明确绿色经济重点发展方向 | 第92-93页 |
4.5.3 明确绿色经济突破领域、践行方式和发展路径 | 第93页 |
4.5.4 健全绿色经济相关法律体系 | 第93-94页 |
4.5.5 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 | 第94页 |
4.5.6 财税支持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 第94页 |
4.5.7 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 | 第94-95页 |
4.5.8 发挥社会团体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 | 第95-96页 |
5 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内经验与启示 | 第96-117页 |
5.1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 | 第96-100页 |
5.1.1 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96-97页 |
5.1.2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 | 第97-100页 |
5.2 深圳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100-104页 |
5.2.1 深圳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100-102页 |
5.2.2 深圳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102-104页 |
5.3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104-111页 |
5.3.1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104-107页 |
5.3.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107-111页 |
5.4 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 第111-115页 |
5.4.1 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 | 第111-112页 |
5.4.2 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 第112-115页 |
5.5 国内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 | 第115-117页 |
5.5.1 制定绿色经济战略规划 | 第115页 |
5.5.2 调整产业结构 | 第115-116页 |
5.5.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116页 |
5.5.4 政府引领绿色经济发展 | 第116页 |
5.5.5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 | 第116-117页 |
6 绿色经济发展的博弈模型 | 第117-132页 |
6.1 绿色经济发展博弈模型分析 | 第117-128页 |
6.1.1 企业与消费者两者的博弈模型 | 第118-122页 |
6.1.2 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 | 第122-128页 |
6.2 绿色经济发展博弈模型均衡 | 第128-132页 |
6.2.1 企业与消费者博弈均衡 | 第129页 |
6.2.2 企业、消费者、政府博弈均衡 | 第129-132页 |
7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32-142页 |
7.1 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合理分摊绿色成本 | 第132-134页 |
7.1.1 政府承担部分成本 | 第132-133页 |
7.1.2 企业承担技术创新成本 | 第133页 |
7.1.3 消费者承受额外绿色成本 | 第133-134页 |
7.2 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合理分配利益 | 第134-138页 |
7.2.1 促使政府从绿色经济发展中获益 | 第134-135页 |
7.2.2 保障企业合法收益 | 第135-137页 |
7.2.3 保障消费者合理权益 | 第137-138页 |
7.3 完善绿色经济产品市场的体制机制 | 第138-142页 |
7.3.1 打击绿色市场的违法行为 | 第138-139页 |
7.3.2 规范绿色产品的标志认证 | 第139-140页 |
7.3.3 构建绿色产品的品牌信誉制度 | 第140-141页 |
7.3.4 完善绿色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141-142页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42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
后记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