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1-15页
        1.2.1 轮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第11-12页
        1.2.2 轮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第12-13页
        1.2.3 轮作对根际土壤功能菌的影响第13-14页
        1.2.4 轮作对作物病害的防控作用第14-15页
    1.3 轮作对土壤质量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5-17页
        1.3.1 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5页
        1.3.2 轮作对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15-16页
        1.3.3 轮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6页
        1.3.4 轮作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第16-17页
        1.3.5 轮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9-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19-20页
        2.1.2 供试材料第20页
        2.1.3 试验设计第20页
        2.1.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20-21页
        2.1.5 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第21页
        2.1.6 细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21页
        2.1.7 数据处理第21-2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2.2.1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第22页
        2.2.2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门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第22-24页
        2.2.3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属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第24-25页
        2.2.4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功能细菌的影响第25-27页
    2.3 讨论第27-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1-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31页
        3.1.2 真菌ITS基因PCR扩增及测序第31-32页
        3.1.3 真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32页
        3.1.4 数据处理第3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3.2.1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第32页
        3.2.2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门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第32-34页
        3.2.3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属类群落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影响第34页
        3.2.4 轮作及连作对根际土壤有益菌和致病菌的影响第34-36页
    3.3 讨论第36-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第39-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4.1.1 试验材料第39页
        4.1.2 试验设计第39页
        4.1.3 土样及植株样品采集第39页
        4.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39页
        4.1.5 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第39-40页
        4.1.6 根系生理、根系形态及植株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第40页
        4.1.7 数据处理第4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0-46页
        4.2.1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40-41页
        4.2.2 轮作及连作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第41-43页
        4.2.3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第43-45页
        4.2.4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形态的影响第45页
        4.2.5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5-46页
    4.3 讨论第46-48页
        4.3.1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微环境的影响第46-47页
        4.3.2 轮作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和形态的影响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第62-63页
导师简介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辛亥革命时期传奇杂剧研究
下一篇: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顺应研究--以广西南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