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调查方法 | 第20-26页 |
2.1 访谈调查 | 第20-22页 |
2.1.1 访谈对象 | 第20页 |
2.1.2 访谈内容 | 第20-22页 |
2.2 问卷调查 | 第22-26页 |
2.2.1 问卷调查基本原则 | 第22页 |
2.2.2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预试 | 第22-23页 |
2.2.3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3页 |
2.2.4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 第23-24页 |
2.2.5 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邵阳市新农合制度调查情况概述 | 第26-32页 |
3.1 邵阳市概况 | 第26-27页 |
3.1.1 邵阳市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2 邵阳市卫生医疗情况 | 第27页 |
3.1.3 邵阳市卫生工作开展境况 | 第27页 |
3.2 新农合医疗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27-28页 |
3.3 邵阳市新农合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3.3.1 参合对象划分 | 第28页 |
3.3.2 筹资标准 | 第28-29页 |
3.3.3 新农合制度的补偿规定 | 第29-30页 |
3.4 邵阳市新农合实施情况 | 第30-32页 |
3.4.1 参合情况 | 第30页 |
3.4.2 资金筹集情况 | 第30-31页 |
3.4.3 基金使用及受益情况 | 第31-32页 |
第4章 邵阳市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 第32-45页 |
4.1 调查样本的结构 | 第32-33页 |
4.2 邵阳市新农合的调查结果 | 第33-39页 |
4.2.1 认知程度 | 第34-35页 |
4.2.2 参与行为 | 第35-36页 |
4.2.3 综合评价 | 第36-39页 |
4.3 基于农民角度的新农合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变量定义 | 第39-40页 |
4.3.2 模型介绍 | 第40-41页 |
4.3.3 数据搜集 | 第41页 |
4.3.4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41-42页 |
4.4 邵阳市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4.4.1 新农合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4.4.2 筹资渠道单一,现有筹资主体压力将越来越大 | 第43页 |
4.4.3 基金使用率不稳定,预算不合理 | 第43页 |
4.4.4 住院就医流向不合理,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 第43页 |
4.4.5 农民在新农合制度中主体地位的缺失 | 第43-44页 |
4.4.6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不够 | 第44-45页 |
第5章 促进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对策建议 | 第45-50页 |
5.1 进一步完善制度方案 | 第45-46页 |
5.1.1 建立长效筹资机制 | 第45页 |
5.1.2 实施与各筹资主体收入相联动的定比差额增长模式 | 第45页 |
5.1.3 确定合理的补偿方案 | 第45-46页 |
5.1.4 探索商业保险与新农合相结合 | 第46页 |
5.2 在明确经办机构工作责任方面的建议 | 第46-48页 |
5.2.1 加紧制定新农合法律法规 | 第46页 |
5.2.2 建立与农民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供给制度 | 第46-47页 |
5.2.3 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质量 | 第47页 |
5.2.4 引导参合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 第47-48页 |
5.3 改进基层医疗结构卫生水平 | 第48-49页 |
5.3.1 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 | 第48页 |
5.3.2 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5.4 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 | 第49-50页 |
5.4.1 参与新农合制度设计和修改 | 第49页 |
5.4.2 做新农合制度的监督者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