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界面传热及温度调控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及单位表第17-20页
1 绪论第20-31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0-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9页
        1.2.1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研究进展第24-26页
        1.2.2 界面接触传热特性的理论研究第26-29页
    1.3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第29-31页
2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的温度特性第31-46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的理论模型第31-38页
        2.2.1 光伏电池的能量转换模型第31-34页
        2.2.2 热电器件的能量转换模型第34-35页
        2.2.3 热沉的理论模型第35-36页
        2.2.4 系统内部能量传递模型第36-38页
    2.3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的温度特性第38-45页
        2.3.1 光伏电池的温度特性第38-39页
        2.3.2 热电器件的温度特性第39页
        2.3.3 光伏电池与热电器件的温度匹配第39-42页
        2.3.4 系统结构参数与冷却方法对耦合系统的影响第42-44页
        2.3.5 界面接触热阻对耦合系统的影响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界面接触传热特性的多尺度表征及分析第46-78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粗糙表面的构建方法及接触形变模型第47-58页
        3.2.1 粗糙表面的表征第47-48页
        3.2.2 基于高斯分布的粗糙表面生成方法第48-49页
        3.2.3 基于分型理论W-M函数的粗糙表面生成方法第49-50页
        3.2.4 规则机械加工表面形貌的快速构建方法第50-56页
        3.2.5 压力下接触界面的弹塑性形变第56-58页
    3.3 界面接触热阻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第58-67页
        3.3.1 格子Boltzmann方法第59-62页
        3.3.2 接触点界面处的能量传递及边界处理第62-63页
        3.3.3 宏观计算方法第63-64页
        3.3.4 多尺度耦合方法第64-65页
        3.3.5 界面接触热阻计算流程第65-67页
    3.4 多尺度界面接触热阻计算方法校验第67-71页
        3.4.1 界面接触热阻的实验测量第67-69页
        3.4.2 界面接触热阻多尺度计算方法的精确度第69-70页
        3.4.3 表面形貌生成方法对界面接触热阻模拟的影响第70-71页
    3.5 界面接触传热影响因素分析第71-76页
        3.5.1 表面形貌参数对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第71-73页
        3.5.2 材料热导率、硬度及压力对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第73-74页
        3.5.3 微纳尺度效应对界面接触传热的影响第74-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4 界面接触传热特性的强化方法第78-95页
    4.1 引言第78-80页
    4.2 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80-85页
        4.2.1 实验材料的筹备第80-81页
        4.2.2 石墨烯的表面改性工艺第81-83页
        4.2.3 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的制备第83-84页
        4.2.4 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的实验表征方法第84-85页
    4.3 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的传热性能第85-91页
        4.3.1 未经表面改性的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传热性能第85-87页
        4.3.2 经过表面改性的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传热性能第87-89页
        4.3.3 石墨烯/纳米铜压敏热界面材料的传热性能第89-91页
    4.4 石墨烯压敏热界面材料的界面传热性能第91-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5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第95-110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第95-97页
    5.3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系统的理论模型第97-99页
        5.3.1 相变材料的能量转换模型第97-98页
        5.3.2 系统内部能量传递模型第98-99页
        5.3.3 理论模型的验证第99页
    5.4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第99-107页
        5.4.1 相变材料的性能及选取第99-100页
        5.4.2 热沉的性能评估第100-101页
        5.4.3 耦合系统仿真结构参数第101-103页
        5.4.4 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第103-107页
    5.5 界面接触热阻对耦合系统的影响第107-108页
    5.6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6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系统的实验研究第110-126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实验测试系统第110-116页
        6.2.1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实验测试系统第110-115页
        6.2.2 系统效率的不确定度分析第115页
        6.2.3 光伏-热电耦合实验测试系统第115-116页
    6.3 光伏-相变-热电耦合实验系统性能分析第116-122页
    6.4 界面接触热阻对耦合系统的影响第122-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7 结束语第126-130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6-128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8页
    7.3 下一步研究设想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面小尺度浮动平台动力学特性与姿态稳定控制研究
下一篇:海上风电起重机传动系统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