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3 研究假设第12页
    1.4 研究价值第12-1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3-34页
    2.1 心理虐待第13-15页
        2.1.1 概念第13-14页
        2.1.2 类型第14页
        2.1.3 测量第14-15页
        2.1.4 影响与危害第15页
    2.2 生命意义感第15-25页
        2.2.1 定义第16-17页
        2.2.2 生命意义来源第17-18页
        2.2.3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第18-19页
        2.2.4 生命意义感相关研究第19-25页
    2.3 手机成瘾倾向第25-34页
        2.3.1 成瘾的概念和类型第25-26页
        2.3.2 手机成瘾倾向的概念与内涵第26-27页
        2.3.3 手机成瘾倾向的测量第27-30页
        2.3.4 手机成瘾倾向的危害第30-31页
        2.3.5 儿童期心理虐待、生命意义感和手机成瘾倾向间的关系研究第31-34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34-43页
    3.1 研究对象第34-35页
    3.2 研究工具介绍及信效度分析第35-42页
        3.2.1 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第35-38页
        3.2.2 生命意义感问卷第38-39页
        3.2.3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第39-42页
    3.3 实施过程第42页
    3.4 统计方法第42-43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43-60页
    4.1 儿童期心理虐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43-46页
        4.1.1 性别差异第43页
        4.1.2 生源地差异第43-44页
        4.1.3 独生子女差异第44页
        4.1.4 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第44-45页
        4.1.5 在母亲学历上的差异第45页
        4.1.6 儿童期心理虐待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第45-46页
    4.2 手机成瘾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46-48页
        4.2.1 性别差异第46页
        4.2.2 生源地差异第46-47页
        4.2.3 独生子女差异第47页
        4.2.4 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第47页
        4.2.5 在母亲学历上的差异第47-48页
        4.2.6 手机成瘾倾向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第48页
    4.3 生命意义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第48-51页
        4.3.1 专业差异第48-49页
        4.3.2 家庭结构差异第49页
        4.3.3 年级差异第49-50页
        4.3.4 生命意义感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第50-51页
    4.4 各个变量及维度间的相关矩阵第51页
    4.5 中介效应检验第51-54页
        4.5.1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第52页
        4.5.2 存在意义感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第52-54页
    4.6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4-58页
    4.7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58-60页
第5章 分析与讨论第60-67页
    5.1 儿童期心理虐待、生命意义感和手机成瘾倾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60-61页
        5.1.1 儿童期心理虐待第60页
        5.1.2 手机成瘾倾向第60-61页
        5.1.3 生命意义感第61页
    5.2 儿童期心理虐待、生命意义感以及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性分析第61-63页
    5.3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关系第63页
    5.4 存在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第63-64页
    5.5 寻求意义感的调节作用第64-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9页
附录第79-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民警职业压力与心身健康研究--基于应对方式、心理资本的多重中介效应
下一篇:习近平反贪治腐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