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8-22页 |
1.1.1 BICM方案介绍 | 第19-21页 |
1.1.2 LDPC码介绍 | 第21-22页 |
1.2 LDPC-BICM系统及其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1 针对UEP特性的系统设计 | 第22-23页 |
1.2.2 LDPC码译码算法改进 | 第23-24页 |
1.2.3 双向中继信道下的系统设计 | 第24-25页 |
1.2.4 两用户接入信道下的系统设计 | 第25页 |
1.3 论文章节结构与主要研究贡献 | 第25-29页 |
1.3.1 本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25-26页 |
1.3.2 论文的篇章结构 | 第26-27页 |
1.3.3 论文主要贡献 | 第27-29页 |
第二章 LDPC-BICM编码调制研究基础 | 第29-46页 |
2.1 LDPC码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 第29-40页 |
2.1.1 定义与编码 | 第29页 |
2.1.2 Tanner图描述 | 第29-30页 |
2.1.3 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30-34页 |
2.1.4 渐进边增长算法 | 第34-35页 |
2.1.5 外信息转移图 | 第35-39页 |
2.1.5.1 规则LDPC码的EXIT图 | 第36-37页 |
2.1.5.2 非规则LDPC码的EXIT图 | 第37-39页 |
2.1.6 差分进化算法 | 第39-40页 |
2.2 LDPC-BICM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2.2.1 基本框架 | 第40-42页 |
2.2.2 信道互信息 | 第42-44页 |
2.3 LDPC-BICM的不均等差错保护特性 | 第44-46页 |
第三章 LDPC-BICM中的比特交织器 | 第46-64页 |
3.1 系统因子图及其性质 | 第46-49页 |
3.2 规则LDPC-BICM中的比特交织器设计 | 第49-52页 |
3.3 非规则LDPC-BICM中的比特交织器设计 | 第52-55页 |
3.3.1 基于EXIT图的最优分布搜索算法 | 第52-54页 |
3.3.2 基于PEG算法的比特交织器设计方法 | 第54-55页 |
3.4 性能分析 | 第55-64页 |
3.4.1 规则LDPC-BICM系统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3.4.2 非规则LDPC-BICM系统性能分析 | 第59-64页 |
第四章 LDPC-BICM中结合星座的LDPC码 | 第64-80页 |
4.1 Tanner图中的多类型边 | 第64-67页 |
4.1.1 边、变量节点和校验节点的分类 | 第64-66页 |
4.1.2 外信息的分类 | 第66-67页 |
4.2 规则LDPC码设计方法 | 第67-71页 |
4.2.1 变量节点译码器MET-EXIT函数 | 第67-68页 |
4.2.2 校验节点译码器MET-EXIT函数 | 第68-70页 |
4.2.3 改进型渐进边增长算法 | 第70-71页 |
4.3 非规则LDPC码设计方法 | 第71-77页 |
4.3.1 变量节点译码器MET-EXIT函数 | 第71-72页 |
4.3.2 校验节点译码器MET-EXIT函数 | 第72-75页 |
4.3.3 改进型渐进边增长算法 | 第75-77页 |
4.4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77-80页 |
第五章 LDPC-BICM中的联合解调译码算法 | 第80-94页 |
5.1 联合解调译码算法 | 第80-85页 |
5.1.1 联合解调译码的必要性 | 第80-82页 |
5.1.2 因子图 | 第82-83页 |
5.1.3 联合解调译码算法 | 第83-85页 |
5.2 调制符号节点外信息计算 | 第85-89页 |
5.2.1 二元删除信道近似方法 | 第85-87页 |
5.2.2 二元AWGN信道近似方法 | 第87-88页 |
5.2.3 两种方法的性能对比 | 第88-89页 |
5.3 比特交织器的设计 | 第89-91页 |
5.3.1 变量节点译码器及校验节点译码器EXIT函数 | 第89-90页 |
5.3.2 比特交织器设计 | 第90-91页 |
5.4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91-94页 |
第六章 LDPC-BICM在其它场景中的应用 | 第94-128页 |
6.1 双向中继信道中的LDPC-BICM设计 | 第94-106页 |
6.1.1 LDPC-BICM系统架构 | 第94-95页 |
6.1.2 信道容量计算 | 第95-96页 |
6.1.3 星座图映射设计 | 第96-100页 |
6.1.4 比特交织器设计 | 第100-101页 |
6.1.5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101-106页 |
6.1.5.1 符号映射设计结果 | 第102-103页 |
6.1.5.2 比特交织器设计结果 | 第103-105页 |
6.1.5.3 BER仿真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6.2 两用户接入信道中的LDPC-BICM设计 | 第106-128页 |
6.2.1 两用户接入系统模型 | 第106-108页 |
6.2.2 基于功率分配的LDPC-BICM系统 | 第108-114页 |
6.2.2.1 系统框架 | 第108-109页 |
6.2.2.2 能量比值优化 | 第109-113页 |
6.2.2.3 联合译码算法 | 第113-114页 |
6.2.3 基于二元物理层网络编码的LDPC-BICM系统 | 第114-120页 |
6.2.3.1 系统框架 | 第115-117页 |
6.2.3.2 能量比值优化 | 第117-120页 |
6.2.4 性能分析与对比 | 第120-128页 |
6.2.4.1 基于功率分配的LDPC-BICM系统性能分析 | 第121-123页 |
6.2.4.2 基于二元物理层网络编码的LDPC-BICM系统性能分析 | 第123-12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8-133页 |
7.1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28-131页 |
7.2 本文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6页 |
附录 1 公式(2-9)和(2-10)的推导 | 第133-134页 |
附录 2 J(σ)函数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