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碳纳米材料简介 | 第11-15页 |
1.1.1 富勒烯 | 第11-12页 |
1.1.2 碳纳米管 | 第12页 |
1.1.3 石墨烯 | 第12-13页 |
1.1.4 金属有机框架(MOF)碳化得到的多孔碳 | 第13-15页 |
1.2 碳纳米材料杂原子掺杂 | 第15-16页 |
1.3 碳纳米材料功能化 | 第16页 |
1.4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6页 |
1.5 氧还原反应(ORR) | 第16-18页 |
1.5.1 氧还原反应简介 | 第16-17页 |
1.5.2 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简介 | 第17页 |
1.5.3 电子转移数计算公式 | 第17-18页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一步法合成氮硫共掺杂石墨烯及其在电催化氧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药品、仪器与实验方案 | 第21-24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3 物理表征仪器 | 第22页 |
2.2.4 氮硫共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2.2.5 氮硫共掺杂石墨烯的物理表征 | 第23页 |
2.2.6 氮硫共掺杂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3.1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析 | 第24页 |
2.3.2 拉曼测试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3.4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5 线性扫描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3.6 稳定性(寿命)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酸处理碳纳米管及其在电催化氧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药品、仪器与实验方案 | 第32-35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2.3 物理表征仪器 | 第33页 |
3.2.4 酸处理氧化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第33页 |
3.2.5 酸处理氧化碳纳米管的物理表征 | 第33页 |
3.2.6 酸处理氧化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3.1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3.2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5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6 线性扫描测试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7 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无孔MOF碳化得到的无掺杂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氧还原中的应用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药品、仪器与实验方案 | 第45-47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45-4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3 物理表征仪器 | 第46页 |
4.2.4 无掺杂介孔碳的的制备方法 | 第46-47页 |
4.2.5 无孔MOF碳化得非掺杂介孔碳的物理表征 | 第47页 |
4.2.6 无孔MOF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2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3 热重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3.5 比表面积测试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3.6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7 线性扫描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3.8 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