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 | 第14-17页 |
1.2.1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第14页 |
1.2.2 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 | 第14-16页 |
1.2.3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局限及改善方法 | 第16-17页 |
1.3 石墨烯 | 第17-21页 |
1.3.1 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质 | 第17-18页 |
1.3.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1.4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技术 | 第21-23页 |
1.4.1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2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应用研究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页 |
2.3 材料表征手段 | 第27-28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仪 | 第27页 |
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 第27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7页 |
2.3.4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 | 第27-28页 |
2.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 | 第28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4.1 降解率的计算 | 第28页 |
2.4.2 光催化剂禁带宽度Eg的计算 | 第28-29页 |
2.5 实验反应装置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不同GO形态制备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催化剂 | 第31-32页 |
3.3 材料表征 | 第32-37页 |
3.3.1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谱图 | 第32-33页 |
3.3.2 X射线衍射谱图 | 第33-34页 |
3.3.3 傅里叶红外转换光谱图 | 第34页 |
3.3.4 透射电镜图 | 第34-35页 |
3.3.5 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35-37页 |
3.4 不同复合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效能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TiO_2-RGO(l)的亚甲基蓝光降解效能研究 | 第40-55页 |
4.1 TiO_2-RGO(l)体系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的效能 | 第40-47页 |
4.1.1 不同TiO_2-GO比例下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效能 | 第41-42页 |
4.1.2 不同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下的光降解效能 | 第42-43页 |
4.1.3 光催化剂投加量对光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4 pH对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4-47页 |
4.1.5 氯离子对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影响 | 第47页 |
4.2 聚丙烯负载TiO_2-RGO(l)体系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的效能 | 第47-52页 |
4.2.1 聚丙烯负载TiO_2-RGO(l)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9页 |
4.2.2 不同负载比例的催化剂光降解亚甲基蓝的效能 | 第49-50页 |
4.2.3 聚丙烯负载TiO_2-RGO(l)光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情况 | 第50-52页 |
4.3 TiO_2-RGO(l)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机理 | 第52-53页 |
4.3.1 光催化降解过程中TOC的去除情况 | 第52-53页 |
4.3.2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剂机理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