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藏药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1.1 藏药研究背景及发展史 | 第14页 |
1.1.2 藏药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 藏药原药材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 藏药榜嘎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藏药榜嘎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2.2 藏药榜嘎的草本考证 | 第15-16页 |
1.2.3 木里乌头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甘青乌头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木里乌头及甘青乌头的鉴别 | 第23-37页 |
2.1 药材性状 | 第23-25页 |
2.1.1 药材来源 | 第23页 |
2.1.2 药材性状描述 | 第23-25页 |
2.2 木里乌头及甘青乌头的组织切片鉴别 | 第25-28页 |
2.2.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25页 |
2.2.2 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2.3 木里乌头及甘青乌头粉末鉴别 | 第28-31页 |
2.3.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28-29页 |
2.3.2 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 | 第29-31页 |
2.4 甘青乌头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31-35页 |
2.4.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31-32页 |
2.4.2 木里乌头及甘青乌头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槲皮素、山奈酚的薄层色谱鉴别 | 第32-35页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甘青乌头及木里乌头的检查 | 第37-44页 |
3.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37页 |
3.2 药材水分的测定 | 第37-38页 |
3.3 药材总灰分的测定 | 第38-39页 |
3.4 药材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第39-40页 |
3.5 甘青乌头及木里乌头药材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40-43页 |
3.5.1 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40-41页 |
3.5.2 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41-42页 |
3.5.3 药材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木里乌头与甘青乌头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4-63页 |
4.1 甘青乌头中槲皮素与山奈酚的含量测定 | 第44-53页 |
4.1.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44页 |
4.1.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44-50页 |
4.1.3 方法学验证 | 第50-53页 |
4.2 木里乌头中槲皮素与山奈酚的含量测定 | 第53-63页 |
4.2.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53-54页 |
4.2.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54-59页 |
4.2.3 方法学验证 | 第59-63页 |
第五章 甘青乌头特征图谱的研究 | 第63-78页 |
5.1 甘青乌头特征图谱的研究 | 第63-78页 |
5.1.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63-64页 |
5.1.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64-71页 |
5.1.3 方法学验证 | 第71-77页 |
5.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榜嘎中内源性毒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8-94页 |
6.1 榜嘎中双酯型生物碱的检测 | 第78-85页 |
6.1.1 薄层色谱鉴别 | 第78-81页 |
6.1.2 高效液相色谱鉴别 | 第81-85页 |
6.2 榜嘎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检测 | 第85-90页 |
6.2.1 薄层色谱鉴别 | 第85-87页 |
6.2.2 高效液相色谱鉴别 | 第87-90页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0-91页 |
6.4 木里乌头作为藏药榜嘎基原合理性评价 | 第91-94页 |
6.4.1 生药学部分 | 第91页 |
6.4.2 薄层色谱鉴别部分 | 第91-92页 |
6.4.3 高效液相色谱鉴别部分 | 第92页 |
6.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