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廊空间的基本论述 | 第19-26页 |
2.1 廊空间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汉语中关于廊的解释 | 第19页 |
2.1.2 西方译文对廊的解释 | 第19-20页 |
2.1.3 本文所研究的廊空间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廊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4页 |
2.2.1 廊空间的形成 | 第21-22页 |
2.2.2 廊空间的发展 | 第22-24页 |
2.3 廊空间的基本构成 | 第24-25页 |
2.3.1 廊空间的围合界面 | 第24页 |
2.3.2 廊空间的比例关系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解析 | 第26-43页 |
3.1 公共建筑的基本定义 | 第26页 |
3.2 廊空间对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 第26-28页 |
3.2.1 廊空间之于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 第26-27页 |
3.2.2 廊空间之于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 | 第27-28页 |
3.3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类型 | 第28-31页 |
3.3.1 按空间形式划分 | 第28-29页 |
3.3.2 按围合方式划分 | 第29-31页 |
3.4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空间属性 | 第31-34页 |
3.4.1 线性 | 第31-33页 |
3.4.2 中介性 | 第33-34页 |
3.4.3 多功能性 | 第34页 |
3.5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功能特性 | 第34-39页 |
3.5.1 交通组织功能 | 第34-35页 |
3.5.2 提供交往场所 | 第35-36页 |
3.5.3 作为展览空间 | 第36-37页 |
3.5.4 景观绿化功能 | 第37页 |
3.5.5 丰富立面造型 | 第37-38页 |
3.5.6 塑造空间精神 | 第38-39页 |
3.6 公共建筑廊空间环境与行为 | 第39-41页 |
3.6.1 人对公共建筑廊空间环境的认知 | 第39-40页 |
3.6.2 公共建筑廊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 | 第40-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3-50页 |
4.1 安全性原则 | 第43-44页 |
4.1.1 物质层面 | 第43页 |
4.1.2 心理层面 | 第43-44页 |
4.2 便捷性原则 | 第44-45页 |
4.2.1 方便性 | 第45页 |
4.2.2 快捷性 | 第45页 |
4.3 整体性原则 | 第45-47页 |
4.3.1 建筑空间的整合 | 第45-46页 |
4.3.2 周边环境的整合 | 第46页 |
4.3.3 立面造型的整合 | 第46-47页 |
4.4 开放性原则 | 第47-48页 |
4.4.1 打破封闭界面的要求 | 第47页 |
4.4.2 促进交往的要求 | 第47-48页 |
4.5 多功能性原则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50-82页 |
5.1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尺度设计 | 第50-53页 |
5.1.1 实质性尺度处理 | 第50-52页 |
5.1.2 视觉性尺度处理 | 第52-53页 |
5.2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界面设计 | 第53-57页 |
5.2.1 基面处理 | 第53-54页 |
5.2.2 顶界面处理 | 第54-56页 |
5.2.3 侧界面处理 | 第56-57页 |
5.3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细节设计 | 第57-59页 |
5.3.1 光的处理 | 第57-58页 |
5.3.2 色彩的处理 | 第58-59页 |
5.4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多功能设计 | 第59-62页 |
5.4.1 空间的弹性设计 | 第59-60页 |
5.4.2 界面的虚实结合 | 第60-61页 |
5.4.3 合理的功能划分 | 第61-62页 |
5.5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组合设计 | 第62-67页 |
5.5.1 集中式组合 | 第62-63页 |
5.5.2 线式组合 | 第63-65页 |
5.5.3 放射式组合 | 第65-66页 |
5.5.4 庭院式组合 | 第66-67页 |
5.6 综合实例分析——公共建筑廊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 第67-81页 |
5.6.1 旅游景区建筑——漯河市河上街景区 | 第67-71页 |
5.6.2 教学建筑——郑州大学新校区 | 第71-75页 |
5.6.3 商业建筑——郑州锦艺城购物中心 | 第75-78页 |
5.6.4 博览建筑——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 第78-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语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83页 |
6.3 研究的收获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