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传统物理散热的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自然对流 | 第13-14页 |
1.2.2 喷雾冷却 | 第14-16页 |
1.2.3 池沸腾换热 | 第16-17页 |
1.2.4 热管冷却 | 第17-18页 |
1.2.5 微通道散热技术 | 第18-20页 |
1.3 化学反应吸热应用于冷却降温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3.1 裂解反应降温 | 第20-21页 |
1.3.2 催化脱氢 | 第21-22页 |
1.3.3 其他化学热沉冷却 | 第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氧化铁和活性炭化学热沉的实验分析 | 第24-42页 |
2.1 氧化铁和活性炭化学反应热沉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 热分析实验 | 第25-28页 |
2.2.1 氧化铁和活性炭反应热分析操作过程 | 第25-27页 |
2.2.2 氧化铁和活性炭混合粉末制备 | 第27-28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41页 |
2.4.1 氧化铁和活性炭反应焓DSC测试 | 第28-32页 |
2.4.2 氧化铁和活性炭化学反应的热失重分析 | 第32-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氧化铁和活性炭吸热化学反应的热分析动力学 | 第42-55页 |
3.1 氧化铁和活性炭动力学方法分析 | 第42页 |
3.2 氧化铁和活性炭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选取 | 第42-45页 |
3.2.1 单一扫描速率法 | 第43页 |
3.2.2 多重速率扫描法 | 第43-45页 |
3.3 氧化铁和活性炭动力学计算 | 第45-54页 |
3.3.1 动力学函数f(α)计算 | 第46-47页 |
3.3.2 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的求取 | 第47-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氧化铁和碳化学反应降温散热数值模拟研究 | 第55-70页 |
4.1 FLUENT软件和GAMBIT网格划分标准 | 第55-56页 |
4.2 对氧化铁和活性炭混合工质化学反应模块的选择 | 第56-57页 |
4.3 三维模型的建立、网格划分与控制方程 | 第57-61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4.3.3 控制方程 | 第59-61页 |
4.3.4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 第61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1-69页 |
4.4.1 网格无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4.4.2 降温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3 入口混合工质流速对化学热沉降温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4 热流密度对高热热基板化学热沉降温影响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