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作家群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鲁南作家群 | 第15-28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对鲁南作家群的影响 | 第16-22页 |
一、儒家文化 | 第16-19页 |
二、道家文化 | 第19-20页 |
三、佛教文化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传统对鲁南作家群的影响 | 第22-26页 |
一、灵异文化 | 第22-24页 |
二、好汉文化 | 第24-25页 |
三、红色革命老区文化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影响下的鲁南作家群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鲁南作家群创作的四个维度 | 第28-55页 |
第一节 人性讴歌 | 第28-35页 |
一、刘玉堂笔下的“钓鱼台”系列 | 第28-30页 |
二、苗长水笔下的“温情”之美 | 第30-33页 |
三、李存葆:战争中英雄的“另类”书写 | 第33-34页 |
四、李贯通:微山湖畔的人性讴歌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苦难书写 | 第35-40页 |
第三节 政治图景 | 第40-47页 |
一、赵德发与毕四海笔下的乡村政治 | 第40-43页 |
二、张继与王方晨笔下的“村长系列” | 第43-46页 |
三、刘玉堂笔下的“人情化”政治 | 第46-47页 |
第四节 民俗风情 | 第47-55页 |
一、婚丧嫁娶与民间艺人 | 第48-51页 |
二、风俗趣事与俚语方言 | 第51-55页 |
第三章 精神与价值 | 第55-71页 |
第一节 道德理想主义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厚重的土地伦理 | 第58-64页 |
一、土地崇拜 | 第59-61页 |
二、土地之殇 | 第61-62页 |
三、恋乡情结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批判与反思 | 第64-71页 |
一、对落后观念的批判 | 第65-67页 |
二、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宗教关怀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