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聚集条件与成藏模式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意义及论文依托 | 第10-11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2 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页岩气聚集条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中国二叠系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主要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基础地质背景 | 第19-31页 |
2.1 中国二叠系页岩分布及典型地区选取 | 第19-22页 |
2.2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发育地质背景 | 第22-29页 |
2.2.1 渤海湾盆地辽河东部凸起 | 第22-24页 |
2.2.2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 | 第24-27页 |
2.2.3 黔北台地隆起 | 第27-29页 |
2.3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发育特点 | 第29-31页 |
第3章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生气条件 | 第31-46页 |
3.1 有机质类型及其与页岩气聚集关系 | 第31-34页 |
3.1.1 有机质类型 | 第31-33页 |
3.1.2 有机质类型与页岩气聚集关系 | 第33-34页 |
3.2 有机质丰度及分布 | 第34-40页 |
3.2.1 有机质丰度 | 第34-37页 |
3.2.2 有机质丰度纵向变化 | 第37-38页 |
3.2.3 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 第38-40页 |
3.3 有机质成熟度及分布 | 第40-43页 |
3.3.1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0-42页 |
3.3.2 有机质成熟度平面分布 | 第42-43页 |
3.3.3 有机质成熟度特点 | 第43页 |
3.4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6页 |
第4章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条件 | 第46-64页 |
4.1 矿物组成 | 第46-50页 |
4.1.1 脆性矿物 | 第46-47页 |
4.1.2 粘土矿物 | 第47-50页 |
4.1.3 黄铁矿及锐钛矿 | 第50页 |
4.2 储集物性 | 第50-53页 |
4.3 储层特征 | 第53-61页 |
4.3.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3-57页 |
4.3.2 孔隙结构分析 | 第57-61页 |
4.4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条件 | 第61-64页 |
第5章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气成藏模式 | 第64-73页 |
5.1 含气量分析 | 第64-68页 |
5.1.1 等温吸附 | 第64-66页 |
5.1.2 现场解吸 | 第66-68页 |
5.2 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特殊性 | 第68-69页 |
5.3 典型地区二叠系页岩气成藏模式 | 第69-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