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1-3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我国无尾类两栖动物和蛇亚目爬行动物寄生蠕虫研究情况 | 第12-19页 |
1.3 舌形虫亚纲的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1.3.1 舌形虫的分类学地位 | 第19页 |
1.3.2 舌形虫的生活史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3 舌形虫病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4 赖利舌虫属分类学地位及种类情况 | 第21-22页 |
1.3.5 平头舌虫属分类学地位及种类 | 第22-23页 |
1.3.6 棒头舌虫属分类学地位及种类情况 | 第23-24页 |
1.3.7 孔头舌虫属分类学地位及种类情况 | 第24-29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0-96页 |
第一章 蛙体内寄生蠕虫调查及种类鉴定 | 第30-54页 |
前言 | 第30页 |
2.1 实验方法和材料 | 第30-3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1.3 乳酚透明液的成分及运用方法 | 第30-31页 |
2.1.4 盐酸卡红的配制及运用 | 第31页 |
2.1.5 扫描电镜方法 | 第31页 |
2.1.6 测量与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2.1.7 样品来源 | 第32页 |
2.2 结果 | 第32-48页 |
2.2.1 蛙感染寄生蠕虫情况 | 第32页 |
2.2.2 蛙寄生蠕虫混合感染情况 | 第32-33页 |
2.2.3 蛙寄生蠕虫分类鉴定 | 第33-48页 |
2.3 分析与讨论 | 第48-53页 |
2.3.1 蛙的种类 | 第48页 |
2.3.2 蛙类寄生虫感染情况 | 第48页 |
2.3.3 裂头蚴 | 第48-49页 |
2.3.4 重盘吸虫 | 第49页 |
2.3.5 肝奥库线虫 | 第49页 |
2.3.6 蛙棒状线虫未定种 | 第49-50页 |
2.3.7 剑尾副饰尾线虫 | 第50页 |
2.3.8 大睾累智吸虫 | 第50页 |
2.3.9 西方海立吸虫 | 第50-51页 |
2.3.10 短肠中肠吸虫 | 第51页 |
2.3.11 中华斜颈吸虫 | 第51-52页 |
2.3.12 蛙棘头虫 | 第52页 |
2.3.13 蛙吸虫未定种及童虫未定种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章: 蛇体内寄生虫调查及蠕虫种类鉴定 | 第54-77页 |
前言 | 第54页 |
3.1 方法和材料 | 第54-55页 |
3.1.1 方法 | 第54页 |
3.1.2 样品来源 | 第54-5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5-72页 |
3.2.1 蛇感染各种寄生虫情况 | 第55页 |
3.2.2 蛇混合感染各种寄生虫情况 | 第55-56页 |
3.2.3 蛇寄生蠕虫分类鉴定 | 第56-72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72-76页 |
3.3.1 蛇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第72页 |
3.3.2 蛇感染裂头蚴情况 | 第72-73页 |
3.3.3 华首线虫 | 第73页 |
3.3.4 舌形虫 | 第73-74页 |
3.3.5 棒状线虫 | 第74页 |
3.3.6 小鼠毛细线虫 | 第74页 |
3.3.7 丝状蛇蛔虫 | 第74-75页 |
3.3.8 环宫属吸虫 | 第75页 |
3.3.9 大囊双异盘吸虫 | 第75页 |
3.3.10 蛇棘头虫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章 蛇体内舌形虫描述、鉴定及18S rRNA基因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 第77-95页 |
前言 | 第7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4.1.1 样品种类及来源 | 第77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78页 |
4.2 方法 | 第78-81页 |
4.2.1 各属舌形虫形态结构测量 | 第78-79页 |
4.2.2 扫描电镜方法 | 第79页 |
4.2.3 抽取虫体全DNA基因组 | 第79页 |
4.2.4 舌形虫18S rRNA基因扩增 | 第79-80页 |
4.2.5 胶回收 | 第80页 |
4.2.6 连接 | 第80页 |
4.2.7 转化 | 第80页 |
4.2.8 克隆、测序 | 第80页 |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0-81页 |
4.3 结果 | 第81-92页 |
4.3.1 赖利舌虫属 | 第81-83页 |
4.3.2 棒头舌虫属 | 第83-84页 |
4.3.3 平头舌虫属 | 第84-86页 |
4.3.4 孔头舌虫属 | 第86-90页 |
4.3.5 部分舌形虫18S rRNA基因扩增结果 | 第90-91页 |
4.3.6 部分舌形虫18S rRNA序列分析及发育树的构建 | 第91-92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92-94页 |
4.4.1 舌形虫形态学分类 | 第92页 |
4.4.2 舌形虫分子进化关系 | 第92-93页 |
4.4.3 广西舌形虫流行情况 | 第93页 |
4.4.4 东方赖利舌虫的生活史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附表 | 第105-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