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黄铜的腐蚀机制 | 第11-12页 |
1.2.1 优先溶解机制和溶解—再沉积机制 | 第11-12页 |
1.2.2 双空位机理和渗流机制 | 第12页 |
1.3 化学镀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化学镀的条件 | 第13页 |
1.3.2 化学镀镍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3.3 化学镀Ni-P镀层的原理 | 第14-15页 |
1.4 等离子重熔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 化学镀制备镍基镀层以及镀层重熔的方法 | 第19-20页 |
2.3 形貌、成分及物相表征方式 | 第20-21页 |
2.3.1 形貌、成分以及元素分布分析 | 第20-21页 |
2.3.2 XRD物相分析 | 第21页 |
2.4 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2.4.1 耐蚀性能的测试 | 第21-22页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2-24页 |
2.5.1 硬度测试 | 第22页 |
2.5.2 冲蚀与磨损性能测试 | 第22页 |
2.5.3 结合力测试 | 第22-24页 |
第3章 螺旋桨铜基材的腐蚀机制研究 | 第24-35页 |
3.1 腐蚀形貌和元素状态分析 | 第24-30页 |
3.1.1 腐蚀形貌的SEM与EDS分析 | 第24-25页 |
3.1.2 腐蚀区域的元素分布与脱锌机制分析 | 第25-28页 |
3.1.3 不同介质下腐蚀产物分析 | 第28-30页 |
3.2 腐蚀过程及腐蚀性能分析 | 第30-34页 |
3.2.1 黄铜的浸泡实验分析 | 第30-32页 |
3.2.2 黄铜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其腐蚀机理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镍基Ni-P-X防护镀层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35-47页 |
4.1 镍磷基涂层的制备 | 第35页 |
4.2 化学镀涂层形貌与性能的表征 | 第35-38页 |
4.2.1 镀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4.2.2 镀层的元素能谱分析 | 第36-38页 |
4.3 Ni-P-X镀层的结晶状态分析 | 第38-39页 |
4.4 多种镀层的耐蚀性分析 | 第39-42页 |
4.4.1 镀层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第39-42页 |
4.4.2 镀层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 第42页 |
4.5 Ni-P-X镀层的机械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4.5.1 镀层的硬度分析 | 第42-43页 |
4.5.2 冲蚀与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Ni-P-X/Ni-P防护层的表征及实际施镀 | 第47-55页 |
5.1 双层镀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7-50页 |
5.1.1 双层镀层的界面形貌分析 | 第47-49页 |
5.1.2 多元镀层截面线扫描分析 | 第49-50页 |
5.2 Ni-P-X/Ni-P镀层的性能测试 | 第50-52页 |
5.2.1 双层镀层的电化学性能检测 | 第50-51页 |
5.2.2 Ni-P-X/Ni-P镀层的结合力测试与分析 | 第51-52页 |
5.3 实际施镀工件展示 | 第52-53页 |
5.4 Ni-Co-P/Ni-P双层镀层的盐雾检测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重熔工艺改善防护效果的探索 | 第55-70页 |
6.1 中磷镀层等离子重熔改善镀层防护质量的探索 | 第55-59页 |
6.1.1 中磷镀层重熔后表面形貌及其成分分析 | 第55-58页 |
6.1.2 中磷镀层重熔后的性能检测与分析 | 第58-59页 |
6.2 低磷Ni-8%P、无磷Ni-Co镀层等离子重熔镀层防护质量的探索 | 第59-69页 |
6.2.1 Ni-8%P、Ni-Co镀层重熔后表面形貌及其成分分析 | 第60-62页 |
6.2.2 Ni-8%P、Ni-Co镀层的耐蚀性分析 | 第62-64页 |
6.2.3 Ni-8%P、Ni-Co镀层的硬度分析 | 第64-65页 |
6.2.4 Ni-8%P、Ni-Co镀层的冲蚀磨损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