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新常态 | 第15页 |
2.1.2 新兴产业 | 第15页 |
2.1.3 职业教育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9页 |
3“新常态”下重庆市的社会现状 | 第19-24页 |
3.1 国家及社会的变化 | 第19页 |
3.2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第19页 |
3.3 重庆市的潜力与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3.4 重庆市的主要新兴产业 | 第20-22页 |
3.4.1 口岸经济 | 第20页 |
3.4.2 对外贸易 | 第20页 |
3.4.3 物流业 | 第20-21页 |
3.4.4 汽车、电子产业 | 第21页 |
3.4.5 旅游业 | 第21-22页 |
3.5 重庆市的人才需求 | 第22-23页 |
3.5.1 从人才需求的从业领域来分析 | 第22页 |
3.5.2 从人才需求的学历水平来分析 | 第22页 |
3.5.3 从人才需求的专业来分析 | 第22-23页 |
3.5.4 从人才需求的数量来分析 | 第23页 |
3.6“新常态”下的职教特点及社会需求 | 第23-24页 |
4 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24-27页 |
4.1 基础条件——硬件资源初具规模 | 第24页 |
4.2 核心发展——师资力量逐年增强 | 第24-25页 |
4.3 保障支撑——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 第25页 |
4.4 政府支持——现有政策比较全面 | 第25-26页 |
4.5 发展格局——专业设置不断扩充 | 第26页 |
4.6 深度对接——校企合作逐步推进 | 第26-27页 |
5 新兴产业背景下重庆市职业教育的问题 | 第27-39页 |
5.1 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仍旧很低 | 第27页 |
5.1.1 从学生层面上看 | 第27页 |
5.1.2 从教师层面上看 | 第27页 |
5.2 职教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满意度低 | 第27-29页 |
5.2.1 工资收入低 | 第28-29页 |
5.2.2 工作不稳定 | 第29页 |
5.2.3 专业不对口 | 第29页 |
5.2.4 社会层次低 | 第29页 |
5.3 职教师资力量不足,难适应新常态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5.3.1 数量缺乏 | 第29-30页 |
5.3.2 技能缺乏 | 第30-31页 |
5.3.3 师生比例不合理 | 第31页 |
5.4 校企合作程度较浅、范围较窄 | 第31-32页 |
5.5 职教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人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 第32-37页 |
5.6 办学质量未达社会要求,内涵发展差距大 | 第37-39页 |
6 问题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6.1 社会历史原因 | 第39-40页 |
6.1.1 从历史角度分析 | 第39页 |
6.1.2 从社会舆论角度分析 | 第39-40页 |
6.2 政策制度原因 | 第40-42页 |
6.2.1 招聘政策,职校学历受限 | 第40页 |
6.2.2 晋升制度,技工不受重视 | 第40页 |
6.2.3 扶持制度,政府未完善 | 第40-41页 |
6.2.4 经费制度,保障不够 | 第41页 |
6.2.5 政策落实,缺乏监管 | 第41-42页 |
6.3 学校教学原因 | 第42-44页 |
6.3.1 文化课不受重视,学校重技能轻素质 | 第42-43页 |
6.3.2 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 | 第43页 |
6.3.3 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 | 第43页 |
6.3.4 历史沿革原因导致专业设置脱离实际 | 第43-44页 |
7 优势经验借鉴 | 第44-49页 |
7.1 美国的经验 | 第44-46页 |
7.1.1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44-45页 |
7.1.2 政府宣传教育理念——STC理念 | 第45页 |
7.1.3 政府立法保证 | 第45页 |
7.1.4 政府制定职教资金投入金额并严格监管 | 第45-46页 |
7.1.5 课程更新及师资培训 | 第46页 |
7.2 德国的经验 | 第46-47页 |
7.2.1 政府调控下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 第46-47页 |
7.2.2 政府重视教师的队伍的选拔和建设 | 第47页 |
7.3 上海的经验 | 第47-49页 |
7.3.1 政府构建职教贯通机制 | 第48页 |
7.3.2 专业布局及评估机制 | 第48-49页 |
8 策略建议 | 第49-55页 |
8.1 社会环境方面 | 第49-50页 |
8.1.1 政府正面引导,打破偏见和落后观念 | 第49页 |
8.1.2 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 | 第49-50页 |
8.2 政策制度方面 | 第50-53页 |
8.2.1 完善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政策 | 第50-51页 |
8.2.2 出台优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详细政策 | 第51页 |
8.2.3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引导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 第51-52页 |
8.2.4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 第52-53页 |
8.3 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方面 | 第53-55页 |
8.3.1 政府加强职校专业设置的引导和管理 | 第53-54页 |
8.3.2 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 第54页 |
8.3.3 职校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54-55页 |
9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A. 职教现状及困境访谈提纲(适用于职教学生) | 第60-63页 |
B. 职教现状及困境访谈提纲(适用于招聘职教学生的用人单位管理者)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