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6-8页 |
图表目录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论 | 第14-31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4-17页 |
二、文献回顾:中国乡村政治问题的诸解释模型 | 第17-23页 |
三、核心分析概念:政党制度化 | 第23-27页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7-28页 |
五、论文逻辑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第28-31页 |
第一章 政党制度化与政治秩序——基于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经验的理论考察 | 第31-47页 |
第一节 政党组织网络与政治秩序 | 第31-37页 |
第二节 政党自主性与政治秩序 | 第37-42页 |
第三节 政党内聚力与政治秩序 | 第42-47页 |
第二章 政党内卷化:国民党时期乡村政治衰朽的逻辑 | 第47-79页 |
第一节 碎片化的组织网络与乡村社会整合 | 第48-61页 |
一、国民党乡村组织广度的拓展及其“形式化” | 第49-55页 |
二、国民党乡村组织深度的扩展及其“地方化” | 第55-61页 |
第二节 国民党自主性失衡与非均衡的乡村政治 | 第61-69页 |
一、国民党乡村组织自主性的失衡 | 第61-66页 |
二、缺乏耦合的附庸:非对称性党政关系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国民党乡村组织内聚力的耗散 | 第69-77页 |
一、弱意识形态下的党员吸纳机制 | 第70-72页 |
二、政党派系化:乡村政治中的CC系与三青团 | 第72-77页 |
小结 政党内卷化的乡村政治后果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政党制度化的形成与衰变:建国后乡村政治的逻辑 | 第79-119页 |
第一节 政党制度化的形成:党国体制下乡村政治秩序重塑 | 第79-97页 |
一、组织化调控与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化” | 第80-86页 |
1、共产党乡村组织网络的广度 | 第80-83页 |
2、共产党乡村组织网络的深度 | 第83-86页 |
二、政党自主性:以农村党政关系为例 | 第86-94页 |
三、政党内聚力:以党员吸纳机制为例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乡村政治运作的日常逻辑 | 第97-110页 |
一、政党制度化与运动式治理的互动 | 第98-102页 |
二、案例1:土改运动 | 第102-106页 |
三、案例2: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106-110页 |
第三节 政党制度化的衰变:从“四清”到“文革” | 第110-117页 |
一、运动式治理与政党制度化的悖论 | 第110-113页 |
二、乡村运动与政治权力的转移 | 第113-117页 |
小结 党国体制下政党制度化及其限度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政党制度化的调适: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政治的逻辑 | 第119-151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乡村秩序:政党制度化调适的背景 | 第119-124页 |
第二节 缺乏回应性的政党组织网络 | 第124-132页 |
一、共产党乡村组织网络的广度 | 第124-127页 |
二、共产党乡村组织网络的深度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非对称性自主:政党与乡村组织关系 | 第132-139页 |
一、农村“两委”关系 | 第132-137页 |
二、农村党支部与地方势力 | 第137-139页 |
第四节 政党内聚力的变化情况 | 第139-147页 |
一、入党动机 | 第139-140页 |
二、党组织生活 | 第140-143页 |
三、党内民主 | 第143-147页 |
小结 社会转型下政党的内卷与调适 | 第147-151页 |
结语 政党制度化与乡村政治现代化 | 第151-157页 |
附表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