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虾夷扇贝增养殖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1.1.1 虾夷扇贝的增养殖 | 第9页 |
1.1.2 虾夷扇贝的现存问题 | 第9-10页 |
1.2 无脊椎动物的先天性免疫 | 第10-11页 |
1.3 防御素 | 第11-13页 |
1.3.1 防御素与抗菌肽的关系 | 第11页 |
1.3.2 抗菌肽与防御素的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1.3.3 防御素的种类及分布 | 第12-13页 |
1.4 溶菌酶 | 第13-1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2. 虾夷扇贝大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 第16-32页 |
2.1 前言 | 第16-1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2.2.2.1 MyBD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17-18页 |
2.2.2.2 MyBD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8-19页 |
2.2.2.3 R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2.2.2.4 反转录 | 第20页 |
2.2.2.5 Real-time PCR检测MyBD的组织分布和菌刺激表达 | 第20-21页 |
2.2.2.6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2.7 MyBD基因的内含子边界的确定 | 第2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2-30页 |
2.3.1 MyBD的cDNA全长序列及该基因编码的多肽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2.3.2 MyBD氨基酸的同源性比对分析 | 第23-24页 |
2.3.3 MyBD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24-25页 |
2.3.4 MyBD的组织分布 | 第25-26页 |
2.3.5 菌刺激后MyBD的相对表达量 | 第26-27页 |
2.3.6 MyBD的内含子序列 | 第27-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3 虾夷扇贝G-型溶菌酶基因的启动子克隆与分析 | 第32-42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2.1 设计基因步移引物 | 第33-34页 |
3.2.2.2 虾夷扇贝DNA的提取 | 第34页 |
3.2.2.3 基因步移实验 | 第34-36页 |
3.2.2.4 确认并分析MyLysoG的启动子序列 | 第36页 |
3.2.2.5 MyLysoG基因启动子的单倍型分析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3.3.1 MyLysoG的5’端序列 | 第37页 |
3.3.2 MyLysoG启动子序列的突变位点 | 第37-39页 |
3.3.3 MyLysoG启动子序列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 第39页 |
3.3.4 不同虾夷扇贝个体的基因启动子单倍型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