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14-27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4-16页 |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第14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 1.2.1 西医亚健康态失眠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1.2.2 中医亚健康态失眠标准 | 第14-15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 2.1 分组及样本 | 第16页 |
| 2.2 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 2.3 检测仪器 | 第17-18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18-20页 |
| 2.4.1 疗效指标与疗效评价 | 第18-20页 |
| 2.4.2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页 |
| 2.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6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 第21页 |
| 3.2 两组患者PSQI评 分的比较 | 第21-22页 |
| 3.3 两组患者SCL-90总评分的比较 | 第22-23页 |
| 3.4 两组患者CPC睡 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 第23-24页 |
| 3.5 两组患者熟睡时间、浅睡时间、醒 / 做梦时间的比较 | 第24-26页 |
| 3.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35页 |
| 1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态失眠的认识 | 第27-28页 |
| 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态失眠的认识 | 第28-29页 |
| 2.1 神经递质因素 | 第28页 |
| 2.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 第28页 |
| 2.1.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 第28页 |
| 2.2 免疫因素 | 第28-29页 |
| 2.3 抗氧化防御因素 | 第29页 |
| 2.4 心理及生活行为因素 | 第29页 |
| 2.5 环境因素 | 第29页 |
| 3 耳穴治疗亚健康态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3.1 单纯耳穴疗法 | 第29页 |
| 3.2 耳穴配合其他疗法 | 第29-30页 |
| 3.3 耳穴治疗的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4 耳穴贴压治疗亚健康态失眠选穴依据 | 第31-33页 |
| 5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第33-34页 |
| 5.1 亚健康失眠中医辨证分类判定表 | 第33页 |
| 5.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评分 | 第33页 |
| 5.3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评分 | 第33-34页 |
| 5.4 CPC睡 眠品质评分及其指标 | 第34页 |
| 6 不足和展望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附录A | 第41-44页 |
| 附录B | 第44-50页 |
| 附录C | 第50-54页 |
| 附录D | 第54-58页 |
| 附录E | 第58-59页 |
| 综述 | 第59-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硕士攻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