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KS和迭代最近邻的形状对应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基于最小化目标函数的方法 | 第12-16页 |
1.2.2 基于迭代最近邻的方法 | 第16-17页 |
1.2.3 基于投票的方法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形状对应的相关基础 | 第19-25页 |
2.1 HKS描述符 | 第19-22页 |
2.2 迭代最近邻算法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HKS和迭代最近邻的形状对应 | 第25-34页 |
3.1 基于HKS和迭代最近邻的形状对应算法概述 | 第25-28页 |
3.2 基于HKS和迭代最近邻的形状对应算法详述 | 第28-33页 |
3.2.1 采样并建立基础数据结构 | 第28-29页 |
3.2.2 计算描述符和初始稀疏对应 | 第29页 |
3.2.3 计算稀疏对应 | 第29-33页 |
3.2.4 计算稠密对应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34-52页 |
4.1 测试数据集 | 第34页 |
4.2 对应结果评估方法 | 第34-35页 |
4.3 具体结果 | 第35-50页 |
4.3.1 对应结果及误差可视化 | 第35-41页 |
4.3.2 与Blended Maps比较 | 第41-43页 |
4.3.3 与Coarse-to-Fine比较 | 第43页 |
4.3.4 扰动初始对应结果以分析算法的鲁棒性 | 第43-45页 |
4.3.5 不同模型间的对应和属性传输 | 第45-50页 |
4.4 运行时间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2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