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9-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3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1-12页 |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 | 第12-13页 |
2.3 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 | 第13-15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3. 我国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绩效审计目标 | 第16-25页 |
3.1 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3.2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 第17-18页 |
3.2.1 财政集权阶段(建国初期至1979年) | 第17页 |
3.2.2 财政分权阶段(1980-1993) | 第17页 |
3.2.3 适度收权阶段(1994 至今) | 第17-18页 |
3.2.4 分税制框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 第18页 |
3.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均衡效应 | 第18-20页 |
3.4 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3页 |
3.4.1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问题 | 第20-21页 |
3.4.2 财政转移支付运行机制问题 | 第21-23页 |
3.5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目标 | 第23-25页 |
4.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32页 |
4.1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第25-27页 |
4.1.1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 第25页 |
4.1.2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方法——逻辑模型 | 第25-27页 |
4.1.3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立方法 | 第27页 |
4.2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2页 |
4.2.1 评价指标选择 | 第27-30页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2页 |
5. 基于江苏省的案例分析 | 第32-43页 |
5.1 江苏省财政转移支付现状 | 第32-36页 |
5.1.1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情况 | 第32-33页 |
5.1.2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 第33-34页 |
5.1.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 | 第34-36页 |
5.2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第36-43页 |
5.2.1 确定权重 | 第36-38页 |
5.2.2 确定评分标准 | 第38-39页 |
5.2.3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 | 第39-40页 |
5.2.4 绩效审计评价结果 | 第40-4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建议 | 第43-45页 |
6.2.1 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立法建设 | 第43-44页 |
6.2.2 完善指标体系并加强指标结果分析 | 第44页 |
6.2.3 运用财政监督检查部门的绩效评价成果 | 第44页 |
6.2.4 多管齐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