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用救生舱的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救生舱的概况 | 第13-16页 |
1.2.1 救生舱的类型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文的设计要求及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的设计要求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19-28页 |
2.1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整体结构方案 | 第19-20页 |
2.2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结构设计 | 第20-25页 |
2.2.1 家用救生舱的舱体结构设计 | 第20-21页 |
2.2.2 家用救生舱舱门的结构设计 | 第21-25页 |
2.2.2.1 家用救生舱舱门的结构组成 | 第21-22页 |
2.2.2.2 舱门门体的设计及校核 | 第22-24页 |
2.2.2.3 传动机构的设计及校核 | 第24-25页 |
2.3 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舱体结构静力学分析及优化分析 | 第28-45页 |
3.1 优化设计基础 | 第28-29页 |
3.2 舱体结构的参数化建模 | 第29页 |
3.3 舱体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29-34页 |
3.3.1 静力学分析基础 | 第30页 |
3.3.2 类三角形舱体静力学仿真分析设置 | 第30-33页 |
3.3.2.1 新模型的导入 | 第30页 |
3.3.2.2 对新模型添加材料属性 | 第30-31页 |
3.3.2.3 对新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3.3.2.4 对新模型施加载荷与约束 | 第32-33页 |
3.3.2.5 类三角形舱体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33页 |
3.3.3 拱形舱体的静力学仿真分析设置 | 第33-34页 |
3.3.4 两种救生舱舱体的分析结果对比 | 第34页 |
3.4 舱门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 第34-36页 |
3.4.1 仿真分析前处理 | 第34-35页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5 类三角形舱体结构的优化分析 | 第36-44页 |
3.5.1 优化设置 | 第36-37页 |
3.5.2 类三角形舱体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抗震分析 | 第45-55页 |
4.1 对类三角形舱体进行模态分析 | 第45-50页 |
4.1.1 模态分析基础 | 第45页 |
4.1.2 对类三角形舱体模态分析设置 | 第45-46页 |
4.1.3 对类三角形舱体模态分析结果 | 第46-50页 |
4.2 对类三角形舱体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0-54页 |
4.2.1 瞬态动力学基础 | 第50页 |
4.2.2 类三角形舱体瞬态动力学分析设置 | 第50-51页 |
4.2.3 类三角形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抗爆炸分析 | 第55-69页 |
5.1 爆炸概述 | 第55-58页 |
5.1.1 爆炸冲击波时间 | 第56-57页 |
5.1.2 等效TNT计算 | 第57-58页 |
5.2 基于AUTODYN的舱体爆炸分析 | 第58-64页 |
5.2.1 AUTODYN软件理论 | 第58页 |
5.2.2 材料模型设置 | 第58-59页 |
5.2.3 舱体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第59-61页 |
5.2.4 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5.3 基于ABAQUS的抗爆冲击分析 | 第64-68页 |
5.3.1 分析前处理设置 | 第64-65页 |
5.3.2 分析结果 | 第65-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热分析 | 第69-81页 |
6.1 火灾概述 | 第69-70页 |
6.2 居民住宅楼内火灾的传热方式 | 第70-72页 |
6.2.1 第一类传热方式—热传导 | 第71页 |
6.2.2 第二类传热方式—热对流 | 第71-72页 |
6.2.3 第三类传热方式—热辐射 | 第72页 |
6.3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隔热保温设计 | 第72-74页 |
6.3.1 隔热材料概述 | 第72-73页 |
6.3.2 隔热材料的选择 | 第73页 |
6.3.3 隔热层的结构设计 | 第73-74页 |
6.4 新型家用救生舱的热防护性能分析 | 第74-79页 |
6.4.1 与火源存在一定距离的热分析 | 第75-77页 |
6.4.1.1 参数设置 | 第75页 |
6.4.1.2 施加边界条件 | 第75-76页 |
6.4.1.3 防护性能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6.4.2 靠近火源位置的热分析 | 第77-79页 |
6.4.2.1 施加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6.4.2.2 防护性能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