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篓子秧歌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一、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二、成果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1章 传统篓子灯的产生背景及历史进程 | 第15-21页 |
| 1.1 传统篓子灯的产生背景 | 第15-17页 |
| 1.1.1 丰南历史变迁对篓子灯的影响 | 第15-16页 |
| 1.1.2 丰南地理环境对篓子灯的影响 | 第16页 |
| 1.1.3 丰南文化对篓子灯的影响 | 第16-17页 |
| 1.2 传统篓子灯的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 1.2.1 起源时期——干瘪和尚与篓子灯 | 第17-19页 |
| 1.2.2 发展时期——传统篓子灯 | 第19-21页 |
| 第2章 传统篓子灯的艺术形式 | 第21-31页 |
| 2.1 篓子角色 | 第21页 |
| 2.2 服装及道具 | 第21-24页 |
| 2.3 基本舞姿 | 第24-26页 |
| 2.3.1 基本步伐 | 第24-25页 |
| 2.3.2 上身动作 | 第25-26页 |
| 2.4 表演形式及队列 | 第26-27页 |
| 2.5 伴奏音乐 | 第27-31页 |
| 2.5.1 伴奏乐器及队形 | 第28页 |
| 2.5.2 伴奏音乐 | 第28-31页 |
| 第3章 现代篓子秧歌的产生原因及创作过程 | 第31-36页 |
| 3.1 现代篓子秧歌的产生原因 | 第31-33页 |
| 3.1.1 时代的冲击 | 第31页 |
| 3.1.2 现代审美的趋向 | 第31-33页 |
| 3.2 现代篓子秧歌的创作过程 | 第33-36页 |
| 3.2.1 艺术思想的挖掘 | 第33-34页 |
| 3.2.2 服装、道具的改进 | 第34页 |
| 3.2.3 动作元素的提炼 | 第34-36页 |
| 第4章 现代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 | 第36-56页 |
| 4.1 篓子角色 | 第36-37页 |
| 4.2 服装及道具 | 第37-41页 |
| 4.3 基本舞姿 | 第41-46页 |
| 4.3.1 基本步伐 | 第41-43页 |
| 4.3.2 基本动律 | 第43-44页 |
| 4.3.3 手臂动作 | 第44页 |
| 4.3.4 舞篓子的动作 | 第44-45页 |
| 4.3.5 舞梭子的动作 | 第45-46页 |
| 4.3.6 舞灯笼的动作 | 第46页 |
| 4.4 表演形式及队形 | 第46-47页 |
| 4.5 伴奏音乐 | 第47-56页 |
| 4.5.1 伴奏乐器及队形 | 第47-48页 |
| 4.5.2 伴奏音乐 | 第48-56页 |
| 第5章 篓子秧歌的比较与思考 | 第56-62页 |
| 5.1 传统篓子灯与现代篓子秧歌的比较 | 第56-58页 |
| 5.1.1 艺术形式的比较 | 第56-57页 |
| 5.1.2 社会功能的比较 | 第57-58页 |
| 5.2 比较研究后的思考 | 第58-62页 |
| 5.2.1 传统篓子灯的传承保护 | 第58-60页 |
| 5.2.2 现代篓子秧歌的都市走向 | 第60-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