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品味与身份认同-昆曲与高校学生戏迷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昆曲与南京的渊源 | 第9-10页 |
三、理论背景 | 第10-17页 |
1、作为文化资本的昆曲 | 第10-11页 |
2 、学术话语里的中国戏曲 | 第11-1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五、田野工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昆曲与高雅 | 第19-33页 |
一、历史上的雅文化 | 第19-21页 |
二、文化界的推动 | 第21-22页 |
三、"高雅"的舞台展现 | 第22-30页 |
1、演员与观众互动交流 | 第22-25页 |
2、表演框架 | 第25-27页 |
3、演员的身体表现 | 第27-29页 |
4、昆曲表演中的时空性 | 第29-30页 |
四、戏迷眼中的"高雅"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在场与区隔 | 第33-42页 |
一、在场的亲近感:昆盏堂 | 第33-36页 |
二、在线的亲近感:微信群 | 第36-38页 |
三、戏迷朋友圈 | 第38-42页 |
第四章 仪式感与认同 | 第42-51页 |
一、仪式性与观赏性并存 | 第42-45页 |
二、戏迷说戏:我与昆曲的故事 | 第45-51页 |
1、省昆的粉丝头头——王大人 | 第46-48页 |
2、昆虫们的义工——李素 | 第48-49页 |
3、南大曲社大哥大——张多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简短的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