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 小麦转基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 基因枪法 | 第13页 |
2.2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3-15页 |
2.3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5页 |
2.4 其它转化方法 | 第15页 |
3 多最小表达框共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4 选择标记基因BAR和PMI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4.1 BAR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4.2 PMI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4.2.1 甘露糖/PMI筛选体系的原理 | 第20页 |
4.2.2 PMI标记基因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4.2.3 PMI基因的安全性评价 | 第21页 |
5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载体构建和最小表达框制备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1 菌株及质粒 | 第24页 |
1.1.2 酶和试剂 | 第24页 |
1.1.3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4页 |
1.1.4 引物 | 第24-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1.2.1 质粒DNA提取 | 第25页 |
1.2.2 DNA片段回收 | 第25页 |
1.2.3 大肠杆菌DH 5 α热激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25-26页 |
1.2.4 PCR扩增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1 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2.1.1 pTRAkc-BAR-PMI和pTRAKC-BAR-UT-PMI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2.1.2 pTRAkc-BAR-ACE-D2和pTRAKC-BAR-RS-D2载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 基因枪轰击所需最小表达框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用于基因枪轰击的质粒和最小表达框的总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以BAR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小麦幼胚转化 | 第30-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1.1.1 质粒及最小表达框 | 第30-31页 |
1.1.2 转化受体 | 第31页 |
1.1.3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1页 |
1.1.4 引物 | 第31-3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1.2.1 幼胚的接种和培养 | 第32页 |
1.2.2 愈伤组织的高渗和转化 | 第32-33页 |
1.2.3 愈伤组织的恢复培养 | 第33页 |
1.2.4 筛选与分化 | 第33页 |
1.2.5 转基因材料的生根、壮苗、春化和移栽 | 第33页 |
1.2.6 PPT涂抹 | 第33页 |
1.2.7 小麦叶片DNA的提取 | 第33页 |
1.2.8 PCR扩增 | 第33-34页 |
1.2.9 杂交探针制备 | 第34页 |
1.2.10 小麦Southern杂交和显影 | 第34-36页 |
1.2.11 T1材料的萌发 | 第3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2.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转化后植株再生 | 第36-37页 |
2.2 预培养时间对小麦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PPT抗性检测 | 第38-39页 |
2.4 基因型、轰击次数和愈伤状态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T0代多最小表达框共转化和T1代分离情况分析 | 第40-44页 |
2.6 T1转基因小麦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9页 |
3.1 多最小表达框共转化 | 第45-47页 |
3.2 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7-48页 |
3.3 下一步可做的工作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以PMI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小麦幼胚转化 | 第49-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1 质粒及最小表达框 | 第49页 |
1.1.2 转化受体 | 第49页 |
1.1.3 培养基及试剂 | 第49-50页 |
1.1.4 引物 | 第5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1.2.1 幼胚的接种和培养 | 第50页 |
1.2.2 愈伤组织的高渗和转化 | 第50页 |
1.2.3 愈伤组织的恢复培养 | 第50页 |
1.2.4 筛选与分化 | 第50页 |
1.2.5 转基因材料的生根、壮苗、春化和移栽 | 第50页 |
1.2.6 液体CPR | 第50页 |
1.2.7 小麦叶片DNA的提取 | 第50-51页 |
1.2.8 PCR扩增 | 第51页 |
1.2.9 杂交探针制备 | 第51页 |
1.2.10 小麦Southern杂交和显影 | 第51页 |
1.2.11 T1材料的萌发 | 第5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2.1 PMI和BAR做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差异分析 | 第51-53页 |
2.2 CPR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2.3 PCR和Southern鉴定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