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型P2P蠕虫传播模型与遏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P2P 蠕虫简介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蠕虫传播模型研究 | 第16-39页 |
·蠕虫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SEM 模型 | 第16-17页 |
·SIS 模型 | 第17-18页 |
·Kermack-Mckendric 模型 | 第18页 |
·双因素模型 | 第18-20页 |
·BCM 模型 | 第20-22页 |
·其他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影响PRWORM 传播的四个因素 | 第22-25页 |
·模型描述 | 第25-28页 |
·仿真实验与定量分析 | 第28-37页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PRWORM 对网络大小变化的敏感性 | 第31-32页 |
·PRWORM 对感染主机恢复率变化的敏感性 | 第32-33页 |
·PRWORM 对易感染主机修补率变化的敏感性 | 第33-34页 |
·PRWORM 对结点配置差异变化的敏感性 | 第34页 |
·PRWORM 对攻防策略变化的敏感性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四因素模型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蠕虫遏制技术研究 | 第39-53页 |
·蠕虫检测遏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39-46页 |
·蠕虫遏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蠕虫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41-46页 |
·自动身份认证思想 | 第46-49页 |
·PRWORM 遏制目标 | 第46-47页 |
·PRWORM 能力描述 | 第47-48页 |
·自动身份认证思想与具体目标 | 第48-49页 |
·自动身份认证流程及优缺点分析 | 第49-52页 |
·自动身份认证流程 | 第49-51页 |
·自动身份认证流程的优缺点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自动身份认证功能实例分析 | 第53-82页 |
·实例分析:三个安全协议 | 第53-57页 |
·协议P1 | 第53-55页 |
·协议P2 | 第55-56页 |
·协议P3 | 第56页 |
·三个协议的优点与不足 | 第56-57页 |
·协议安全性证明的必要性 | 第57-59页 |
·协议安全性证明的研究现状 | 第59-60页 |
·串空间模型 | 第60-64页 |
·协议P1 安全性证明 | 第64-72页 |
·秘密性证明 | 第64-67页 |
·认证性证明 | 第67-72页 |
·协议P2 安全性证明 | 第72-80页 |
·秘密性证明 | 第72-75页 |
·认证性证明 | 第75-80页 |
·仿真实验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82-85页 |
·论文的主要成果、创新与不足 | 第82-83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5-97页 |